摘要:近年来,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崛起可谓势如破竹。其中,奇瑞作为先行者之一,自2005年进入俄罗斯市场以来,逐步建立起庞大的销售网络。然而,近日《莫斯科时报》报道称,奇瑞因应俄罗斯不断加码的制裁政策,已决定逐步退出俄罗斯市场,并计划于2027年全面撤出。这一消息
近年来,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崛起可谓势如破竹。其中,奇瑞作为先行者之一,自2005年进入俄罗斯市场以来,逐步建立起庞大的销售网络。然而,近日《莫斯科时报》报道称,奇瑞因应俄罗斯不断加码的制裁政策,已决定逐步退出俄罗斯市场,并计划于2027年全面撤出。这一消息不仅震惊业界,也引发了关于中俄经济关系深层矛盾的广泛讨论。
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在俄罗斯小型车市场的份额已接近20%,累计销售汽车达325.2万辆,销售额高达5560亿卢布。奇瑞在俄拥有372家经销商和687个4S店,是中国车企中本土化程度最高的代表之一。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深耕多年的市场,如今却成为奇瑞不得不“忍痛割爱”的战场。
据悉,奇瑞已于今年4月将其自2005年起运营的子公司资产转让给三家未具名公司,标志着其“逐步退出”战略的开始。奇瑞方面表示,未来将“逐步减少现有品牌和分销渠道的数量”,为2027年全面退出做准备。
导致奇瑞做出这一决定的背后,是俄罗斯近年来对中国车企日益收紧的政策环境。自2024年10月1日起,俄罗斯将车辆报废税提高70%~85%,并计划从2025年起每年继续上涨10%~20%,直至2030年。这一政策对中国车企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使其在俄销售几乎无利可图。此外,俄罗斯媒体和网络平台上也开始频繁出现对中国汽车的负面报道,甚至质疑其质量安全问题,尽管这些车型早已通过欧盟认证,质量完全符合国际标准。
那么,俄罗斯为何要在政治上强调“中俄背靠背、无上限合作”的同时,在经济层面却对中国车企“步步紧逼”?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俄罗斯对中国始终抱有一种“战略戒备”心理。虽然在能源、粮食、原材料等领域,俄罗斯仍对中国保持出口优势,但在高科技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俄罗斯已明显落后。面对中国车企的快速扩张,俄罗斯担心本国汽车产业被边缘化,甚至在未来丧失对关键行业的控制权。
这种“需要但提防,依赖却不信任”的复杂心态,正是俄罗斯对中国车企态度的真实写照。一方面,俄罗斯需要中国产品填补西方企业撤离后的市场空白;另一方面,又不愿看到中国企业在俄坐大,进而掌控产业链。这种矛盾心理促使俄罗斯在政策上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抬高门槛,限制中国车企的发展空间。
奇瑞的退出,或许只是中国车企在俄罗斯遭遇“天花板”的开始。随着政策环境的持续恶化,未来不排除有更多中国车企选择“知难而退”。这不仅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战略的一次挫折,也为中俄所谓“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不断演变的当下,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不再只是市场竞争,更是复杂的政治博弈。奇瑞的撤退,是一次理性的商业选择,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俄关系中那些尚未言明的“暗礁”。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