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的李慧最近跟我吐槽,说自己前段时间差点丢了几万块赔偿金,就因为多说了一句话。事情是这样的:公司突然通知她从北京调去武汉,她本来就不想去,气头上跟经理说了句“这班上得真没劲,我早就不想干了!”结果公司转头就发了个《离职确认书》,说她“自愿辞职”,连补偿金都不
北京的李慧最近跟我吐槽,说自己前段时间差点丢了几万块赔偿金,就因为多说了一句话。事情是这样的:公司突然通知她从北京调去武汉,她本来就不想去,气头上跟经理说了句“这班上得真没劲,我早就不想干了!”结果公司转头就发了个《离职确认书》,说她“自愿辞职”,连补偿金都不想给。虽然最后法院判公司违法,她拿到了5.4万的2N赔偿,但光打官司就多耗了三个月,她说:“早知道一句话能惹这么多事,我当时肯定闭紧嘴!”
其实很多人被公司辞退时,都容易像李慧这样,要么气头上说漏嘴,要么被HR套话,稀里糊涂就说了“坑自己”的话。2025年9月刚实施的《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里说得明明白白,咱们的口头话、微信聊天记录,都能被公司当成证据用。今天就把最容易让2N赔偿金泡汤的5句“糊涂话”拎出来,每句都有今年的真实案例,大家一定要记牢,别踩坑!
第一句:“我早就不想干了”——气话会被当成“自愿离职”的铁证
这句话是最容易踩的坑,尤其是被公司欺负、心里委屈的时候,一激动就容易说出口。但你不知道,公司可能正拿着录音笔,或者偷偷录着音呢。
上海的王女士就吃了这个亏。她在一家外贸公司干了4年,去年公司拖欠了两个月工资,她找经理要钱,经理还打太极,她急了就说:“这破工作谁爱干谁干,我早就不想干了!”结果第二天,公司就给她发了个通知,说“根据你本人‘早就不想干’的表述,视为自愿离职”,一分钱补偿都不给。王女士气不过去仲裁,公司直接拿出了当天的谈话录音,仲裁委一开始都有点犹豫,还好王女士后来找了律师,又补充了公司欠薪的证据,才勉强拿到了补偿金,但过程比预想的难多了。
2025年新规里特别强调,“自愿离职”得是咱们真的想走,不能是气话。但问题是,公司就爱抓着这种话做文章。所以记住:哪怕再生气,也别跟公司说“不想干”“要辞职”“待够了”这类话。要是公司逼你表态,你就平静地说:“请公司给我书面的辞退通知,该怎么处理我会按法律来,现在不想聊这个。”
万一你已经说了,也别慌,赶紧补一句:“我刚才是气话,不是真的想离职,公司要是要辞退我,得按规定来。”这句话也录下来,后期能当证据用,别让气话真的坑了自己。
第二句:“我确实不太胜任这个工作”——别自己承认“不行”,公司得拿证据
有些公司想辞退人,又不想给赔偿,就会找你“谈心”,故意套话让你承认自己“干得不好”。这时候要是老实承认,那2N赔偿基本就没指望了。
成都的赵师傅今年52岁,在一家机械厂当技术员,公司想招年轻人,就找他聊天:“赵哥,最近看你经常加班,是不是身体跟不上,有点胜任不了这个岗位啊?”赵师傅实诚,觉得自己确实有时候反应慢了点,就说:“年纪大了,确实有点力不从心。”结果公司转头就以“员工自认不胜任工作”为由辞退他,连补偿金都想少给。赵师傅去仲裁,公司把这段谈话录音拿出来,还好仲裁委问公司要“考核证据”,公司拿不出来——毕竟《劳动合同法》第40条明明白白写着,说员工不胜任,得有绩效考核记录、培训记录这些实打实的东西,不能光凭一句话。最后赵师傅虽然拿到了赔偿,但也折腾了一个多月。
所以遇到公司说你“干得不好”,千万别顺着说“我确实不行”。正确的做法是:“我不认可这个说法,公司要是觉得我不胜任,麻烦拿出具体的考核标准、我的工作失误记录,要是真有问题,我可以改进,但不能凭嘴说。”同时自己赶紧收集证据——比如以前的奖状、领导表扬你的聊天记录、完成的项目报告,这些都能证明你能胜任工作,别让公司随便给你贴“不行”的标签。
第三句:“没签合同是我自己不想签”——别替公司背锅,这锅咱不接
现在还有些公司不跟员工签劳动合同,真被辞退了,咱们本来能要双倍工资赔偿,但要是说了“没签合同是我自己不想签”,那这赔偿基本就泡汤了。
广州的小林去年刚毕业,进了一家初创公司,公司没跟他签合同,他也没在意。今年被辞退后,他申请双倍工资赔偿,结果公司拿出一段录音,里面是去年入职时的谈话,小林说:“合同太麻烦了,反正我也打算干短期,没签是我自己不想签。”就因为这句话,仲裁委根据2025年实施的《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第7条,认定公司不用给双倍工资——这条新规就是说,要是劳动者故意不签合同,公司没责任。
小林后来跟我说,他当时就是觉得签合同麻烦,随口一说,没想到被公司录下来了。其实大家要记住:签劳动合同是公司的义务,不是咱们的麻烦。要是公司没签,千万别承认“自己不想签”,可以说:“我从入职就一直催公司签合同,但公司一直拖着没给我,我手里还有当时跟HR催合同的微信记录。”同时保存好工牌、工资流水、考勤记录,这些都能证明你跟公司有劳动关系,就算没签合同,也能维权。
而且新规里也说了,公司得拿出充分证据证明是“劳动者故意不签”,比如给你发过签合同的通知,你拒收了,不然公司还是得赔。所以别替公司背锅,这锅咱不接!
第四句:“调岗降薪我能接受”——别随便妥协,核心条款变更多得协商
有些公司想逼你主动离职,就会搞“调岗降薪”,比如把技术岗调到门卫岗,把月薪1万降到5千。这时候要是你随便说“能接受”,公司就会说“这是双方协商一致”,你再想维权就难了。
江苏的张工去年就遇到这事儿。他在一家电子厂干了6年,是技术主管,公司想裁他,就说“车间调整,你去门卫室盯岗吧,工资按门卫标准算,每月4000。”张工想着“先忍忍,等找到新工作再走”,就随口说了句“调岗可以,只要有工资就行。”结果公司真的给他办了调岗,工资也降了。张工气不过去仲裁,公司拿出他同意调岗的录音,仲裁委认为“双方已经协商一致”,没支持他的赔偿请求。张工后悔得不行:“当时要是多句嘴,也不至于这样。”
其实《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里说得很清楚,工作岗位和工资是劳动合同的核心条款,要改的话必须双方真正协商一致,不能公司说改就改,也不能咱们随口一说就算。遇到公司单方面调岗降薪,哪怕只是口头说的,也别答应。你可以说:“调岗降薪是改劳动合同,我得看公司的书面通知,还有调岗的理由合不合理,要是没合理理由,我不同意。”
就像之前北京李慧的案例,公司没跟她协商就调去武汉,她明确拒绝了,最后法院判公司违法,给了2N赔偿。所以别随便妥协,该拒绝的就得拒绝,不然权利没了,赔偿也没了。
第五句:“这公司就是垃圾,老板不是好东西”——吐槽泄愤可能要赔公司钱
被公司坑了,心里肯定气,想吐槽两句很正常,但要是骂得太狠,或者在网上传播,很可能会被公司告“侵犯名誉权”,到时候不仅拿不到赔偿,还得给公司赔钱,太得不偿失了。
广州的刘某今年被公司违法辞退,气不过就在网上发了个帖子,说“这公司就是个沙雕公司,老板骗融资、欠工资,早晚倒闭!”还晒了公司的地址和老板的照片。结果公司直接把他告上法院,说他“编造事实、人身攻击,侵犯公司和老板的名誉权”。法院最后判刘某删帖道歉,还赔了公司3.31万。刘某说:“早知道吐槽要赔钱,我宁愿憋着,现在赔了钱,还落了个案底,太亏了!”
2025年这类案例特别多,很多人觉得“网上说话没人管”,其实不是这样。维权靠的是证据,不是骂街。深圳有个员工被辞退后,没说一句脏话,而是收集了公司的考勤记录、工资条、辞退通知,甚至还有公司没给员工缴社保的证据,仲裁时公司根本没话说,顺利拿到了2N赔偿。
所以要是心里气,就找朋友私下吐槽两句,别在网上公开说。真要维权,就打12333找劳动部门投诉,或者找工会帮忙,这些都是合法的途径,比骂街管用多了,还不会惹麻烦。
其实总结下来,被公司辞退时,最关键的就是“少说话、多取证”。不管公司怎么跟你谈,怎么套话,你都别轻易说上面那5句糊涂话,先拿出手机录音(2025年新规明确说了,录音不用公证也有效),然后就说:“关于辞退的事,我需要公司给书面通知,其他的我得咨询律师或者劳动部门,现在没法答复你。”
而且今年劳动仲裁也提速了,最快7天就能审结,只要你证据扎实,公司想赖账越来越难。但前提是你没给公司留下“坑自己”的话,没让他们有抗辩的把柄。咱们凭本事干活,该拿的2N赔偿一分都不能少,但一定要用对方法,别让一句糊涂话,毁了自己的维权路!
来源:生活观察家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