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孩子身高的家长会发现,几乎到处都在在说,春天是长高黄金期,于是有的家长看多了,就下意识觉得孩子秋冬不长个也正常。其实并不是如此,长高是个长期任务,并不是说哪个季度我们可以放松,等到下个季度自己就猛长了。
关注孩子身高的家长会发现,几乎到处都在在说,春天是长高黄金期,于是有的家长看多了,就下意识觉得孩子秋冬不长个也正常。其实并不是如此,长高是个长期任务,并不是说哪个季度我们可以放松,等到下个季度自己就猛长了。
反倒通过临床可以看到,利用好秋冬季,身高弯道超车的绝对不在少数。老话说“一秋抵三春”,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黄帝内经》讲“秋收冬藏”,秋天阳气渐收、气血内走,正是脾胃功能恢复、营养蓄力的大好时机,吃得对,吸收好,孩子个头自然往上蹿。
经历了一个苦夏,很多孩子脾胃被暑湿所困,食欲不振。入秋之后天气转凉,胃口也逐渐打开。这个时候的身体就像土壤得雨,最适宜“播种施肥”。把营养补在点子上,比盲目猛补更管用,也更容易转化成“长高的底气”。
说到助长,不一定非要名贵药材或进口补剂。家常菜里就有不少“长高高手”,健脾、润燥、补钙、益肾,样样不落。这几样菜,秋天不妨多给孩子吃。
山药
山药是“平补脾胃”的高手,性子温和,不寒不燥,能健脾、益肺、补肾。它富含黏液蛋白和淀粉酶,能促进消化,尤其适合脾胃弱、容易腹泻的孩子。推荐山药粥或山药蒸排骨,软糯好消化,营养也全面。
黑芝麻
黑芝麻补肾、益精、润肠,含钙量远超牛奶,还富含维生素E和优质脂肪。磨成芝麻糊或者撒在饭上,味道好,多数孩子都爱吃,还能帮孩子悄悄储备骨骼生长的“原料”。
茭白
很多家长不知道,茭白也是调脾胃、助长高的“宝藏菜”。茭白清热利湿,还含丰富的钙和维生素,秋天孩子偶尔吃多了积食,或者有点上火、口气重,吃茭白正合适,既能帮脾胃“减负”,把积在肚子里的食物消化掉,又能补上骨骼需要的钙,一举两得。
清炒茭白就好,也可以和肉末一起炒,下饭又营养,连不爱吃菜的孩子都能多吃几口。
鹌鹑肉
它不如鸡肉常见,但论补蛋白、助长高,它可是秋天的好选择。鹌鹑肉比鸡肉更细嫩,还不滋腻,不会给孩子娇嫩的脾胃添负担,中医说它“补五脏,益精血”,蛋白质含量高,还含锌、铁等微量元素,能帮孩子长肌肉、壮骨骼。
家常做的话,鹌鹑肉炖萝卜就很好,要是孩子年龄小,就把鹌鹑肉剁成泥,做成小丸子煮汤。
银耳
秋天干燥,孩子容易肺燥,而肺和脾息息相关,肺燥了脾胃也容易受影响,这时候银耳百合就派上用场了。
银耳能滋阴润燥,能帮孩子润喉咙、防便秘;百合清心安神,还能缓解秋天的 “燥脾气”,让孩子睡得香。
可以做银耳百合莲子羹,当作加餐再合适不过。孩子把它当甜品吃,补了润燥的营养,还不耽误正餐,脾胃舒服了,营养吸收自然好。
其实各位家长细想就知道,孩子长高、调脾胃,从来不是“越贵越好”,关键是 “对不对”。秋天脾胃需要的是温和的滋养,不是油腻、滋补的大补之物,家常这些菜,平和又符合节气,孩子吃了能吸收,营养能用到正地方,长个儿自然不费劲。
之前有一位8岁小男孩,身高才 123,比同龄孩子矮了6、7公分,脸上没血色、爱挑食,晚上睡不踏实,大便时常不成形。家长之前试过钙片、维生素,效果都不明显。
我一看舌苔薄白、脉象细弱,这是典型的“脾虚气血不足”,加上秋燥影响了津液输布,所以营养吸收跟不上。我没让她吃一大堆补药,而是建议家长先从饮食调起。
我给孩子开了四君子汤加减的膏方,主要是党参、白术、茯苓等这些健脾的药材,加了点麦冬润燥,用温水冲开,味道不苦,孩子能接受;
同时跟家长说,别再给孩子吃零食、喝饮料了,就按“温和、好吸收、能润燥” 的原则安排三餐。例如:
早餐:山药小米粥,鸡蛋,青菜,红枣糕;
午餐:鹌鹑肉炖萝卜+炒茭白+软米饭;
晚餐:清蒸鲈鱼+清炒菠菜+银耳百合汤。
加餐:可以吃芝麻糊,别让孩子饿肚子又不影响正餐。
半个月后家长反馈,孩子吃饭比以前快了,也不喊肚子胀了,大便也成形了;我把方子微调了一下,加助长的药材。前后调理了3个月,孩子明显精神多了,小脸也红扑扑的,身高居然长了3公分!
其实每个孩子的体质不一样,长高的“节奏也不同,但秋天的关键是抓住“调脾胃、顺时补”,再结合孩子的情况稍微调整,很多孩子都能有惊喜。
来源:中医大夫话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