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2025年2月21日,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突然”宣布解除查尔斯·布朗上将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职务,并提名已退役的空军中将丹·凯恩接任。
这一决定打破了美军一贯的高层人事传统,让白宫和五角大楼瞬间聚焦在这位新“逆袭”的总司令身上。
更具话题性的是,凯恩在参议院听证会上竟直言“美军已失去与中国正面冲突的胜算”,从国防工业根基、装备研发体系到全球威慑覆盖全面“塌方”。
与此同时,中国“福建舰”电磁弹射歼-35的消息在央视曝光,F-35升级困局也在五角大楼内部蔓延。
美军掌门人的临阵换将,究竟能否挽救这被自己人点破的巨大危机?
1.国防工业溃烂
“国防工业基础的衰退,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凯恩在听证会上报出一连串数据时,现场气氛陡然凝重。
他强调美国对稀土的依赖程度已达到“生死攸关”的地步:全球85%的稀土加工掌控在中国手中,而美国98%的精矿需要在中国进行关键提纯。
自2025年对镓、锗严格管制升级后,超过2000种美制武器部件几近面临停工断料,这并非危言耸听。
更令人担忧的是,弹药产能的短板暴露无遗。
155毫米炮弹月产仅1.4万发,甚至还不及俄乌战场一天的消耗量。
为此,美国陆军急切申请31亿美元用于扩产,但重启生产线最短也要18个月。
曾实力雄厚的军工复合体正大幅萎缩:从1990年的51家主要防务承包商,合并到如今的5家巨头,零部件供应商则减少了70%,熟练技工短缺30万。
所有迹象都在敲响警钟:美军若真与解放军爆发冲突,缺乏足够的工业支撑将成为致命隐患。
2.装备体系崩溃
2019年曾曝光一则荒谬案例:美国一名家庭主妇玛丽亚用网购零件拼装,居然得到270万美元的军品合同,最终导致美军某些驻伊拉克机型多次出现坠毁。
凯恩对此痛心疾首,认为美军装备的供应链已乱到“谁都能插手”的程度。
他更点出F-35的升级“噩梦”:用于实现Block 4性能的TR-3计算机系统一直拖延至2026年才能铺开,约200架新机因此只能沦为训练用靶机。
软件代码量暴增400%,但兼容性测试却超过六成失败率,这让高层愈发焦躁。
与此同时,美国下一代战机NGAD项目原本寄托着“全面压制未来威胁”的希望,却因预算削减、技术瓶颈而多次推迟,六代机首飞至少落后于中国3到5年。
凯恩的结论不难懂:如果再没有系统性整改,美国空中优势将从“优势”变为“劣势”,战术领域再强也没用,根基已如沙丘。
3.威慑力瓦解
“美军最强大的威慑是什么?当然是核力量。然而,我们的核武库并未想象中那般坚不可摧。” 这个犀利的观点来自2024年《核态势评估》。
报告显示:60%的陆基核导弹发射井仍沿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设施,故障率上升到15%,更新却迟迟跟不上。
与此同时,新型低当量核弹的研发受资金和技术短缺阻滞,整体进度远远低于预期。
区域失控更是赤裸裸显现:在南海对峙中,美军航母战斗群数次被解放军舰机组合逼退百余海里。
2025年3月,还曝出中俄在日本海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七舰队被迫调整部署,菲律宾甚至一度暂停了与美方签订的《访问部队协议》。
接二连三的反常现象,正冲击美国在亚太的主导地位,也撼动其长期以来的盟友信心。
1. 海军规模霸权
有数据显示,中国海军现役舰艇数量已达到754艘,总吨位约290万吨,对比美军的290艘(约460万吨),在数量上已实现跨越式超越。
尤其是航母编队建设上,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三艘航母齐头并进,且福建舰应用了电磁弹射装置,本土研发的歼-35战机正进行着关键测试。
比起福特级仍存在的电磁弹射故障率,中国航母似乎更为成熟。
而在两栖投送领域,075型两栖攻击舰和071型船坞登陆舰数量的快速增长,让中国具备了跨区域投送和远海干预能力,范围已经能覆盖第二岛链。
再加上094G核潜艇成功试射巨浪-3潜射弹道导弹,水下核威慑同样进入“可触及北美西岸”的新高度。
2. 导弹技术代差
“东风-17服役5年,美国AGM-183A仍在不断‘难产’。”
央视所披露的数据和画面,让外界看到解放军高超音速技术的全谱系布局:中国已部署空射、舰载、陆基多型号的高超音速武器,而美军在AGM-183A等项目上屡次测试失败,不能定型量产。
南海岛礁部署的鹰击-21反舰弹道导弹,射程可达1500公里,将马六甲到关岛一线“置于飞地打击范围”,美国航母再强也不敢轻易闯入。
更何况,中国在卫星制导领域获得北斗三号加持,定位精度达0.1米,超GPS军用信号三倍;再搭配其高超音速滑翔器,即使面对现代反导系统也能轻松绕飞或机动变轨,实现“点穴式打击”。
3. 空军技术迭代
中国空军的崛起同样引人瞩目:J-20隐身战机数量在2025年初已突破300架,全部配备了国产涡扇-15发动机,能够持续超音速巡航。
相比F-22在维护成本、机群规模上的难题,中国似乎走得更稳健。
更引人注目的是,空警-500、歼-16D电子战机与J-20组成的活跃编队,不仅能在东海拦截时对美军E-2D预警机造成技术性压制,还为日常巡航提供全方位掩护。
此外,中国在六代机领域加速推进:暗剑无人机和有人战机制协同正在测试,人工智能空战算法迭代快到让人意外。
有分析称,中国已在超导材料和太赫兹雷达上走在世界前列,F-35升级都赶不上这股战术压制潮流。
在这场世纪军备竞赛中,解放军的技术自信可见一斑。
特朗普的换将动作在本质上也是对军工产能的一次宣示:国会将挹注更多资金给美国各大军工企业,以期快速扩充武器库存。
然而,稀土等关键材料的掣肘,却让美国苦不堪言。
有人猜测,美国正考虑与俄罗斯接洽,想借西伯利亚矿产来绕开中国供应链,但矿山开发至少需要5到8年,远水解不了近渴。
反观中国,“十四五”规划下军工复合材料实现多倍增长:C919、C929商用大型飞机的生产线既能满足民航需求,战时也可转产军用轰炸机或大型电子侦察机。
加之中国已具备完整的稀土加工和深度冶炼能力,在军工产能竞赛中占尽先机。
高超音速武器的国际测试标准之争如同一面镜子。
美国想主导相关规则,可自身项目却尚未成熟,而中国却积累了大量风洞测试数据,被多方视为关键参考。
中国有望在该领域抢先制定行业规范,倒逼美方“借用”中方的数据。
在6G通信领域,中美的竞争同样激烈。
中国若率先在太赫兹通信和雷达上应用,F-35及其他隐身机型的优势必定大打折扣。
曾经美国主导的隐身涂层、隐形机群战术,在强力的探测手段面前也难逃被摧毁的风险。
“沙特加入上合组织,不仅仅是石油交易模式的转变,也是传统美式军事联盟瓦解的一个信号。”
近期中东欧国家开始分化,一部分国家采购了中国的红旗-17AE防空系统,令北约一体化防空网出现缝隙。
美方曾努力将北约“亚太化”,拉拢日本、韩国等组成对华围堵圈,但近两年收效甚微。
与此同时,中国FD-2000防空导弹系统也在沙特默默落地,美制爱国者导弹系统逐渐被取代。
凯恩多次在听证会上强调,这些地缘政治层面的军购变化绝不是简单买卖,而是盟友对美国“威慑力”的重新评估。
一旦信任坍塌,再恢复绝非易事。
四、美军高层剧震回到特朗普此番撤掉查尔斯·布朗、提名丹·凯恩的大动作,背后也有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纠葛:布朗力推多元化与“觉醒运动”,而特朗普对这股风潮极度反感,视之为军队“走歪路”的特征。
对特朗普而言,重新启用一位退役中将,既是亮剑,也是一种赌注。
参议院虽质疑其合法性,但特朗普一意孤行。
凯恩在提名过程中向外界释放出非常矛盾的信号:他口头表态绝不卷入党派,但在谈到对华战略时,却毫不掩饰地紧盯中国军力上的进展,并坦言美国目前不具备“硬杠”的把握。
这种矛盾既与军方现实相符,也多少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内部对华政策的复杂心态:想维持霸权,却又缺乏足够硬实力支撑。
当丹·凯恩在国会山直陈美军困境时,中国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也让歼-35飞向广袤海天。
这不仅是一次人事更替或航母迭代,更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历史上少见的“非西方大国”对传统霸主的全方位超越与反超尝试。
“21世纪的铁律是:谁掌控稀土精炼与高超音速航道,谁就握有打开战略优势之门的钥匙。”
美军要想重建对华威慑,还需要深度改革、补回工业短板,更必须重新赢回盟友信任。
至于能否在2030年前达成,这道难题恐怕不只是美军自己能回答,整个国际秩序也正被牵动而变化。
参考信息:
来源:Dr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