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件是那些没逻辑的AI图片,咖啡杯脑袋的芭蕾舞者、穿球鞋的鲨鱼、飞机身子的鳄鱼……这些东西做出来几乎没技术门槛,但就是能勾着人的情绪。
最近批评AI技术的人里,总提俩词儿,“AI粪水”和“AI脑腐”。
说白了就是AI生成的低质内容在网上越来越多,不光占你注意力,还让你对网上的东西越来越不信。
2025年7月有媒体分析,油管上全球涨得最快的100个频道里,差不多9个是“纯AI视频”。
新加坡还冒出来个只发AI法国斗牛犬短片的频道,一条16秒的视频,三个月就拿了两亿多播放量。
这些内容哪靠什么逻辑啊,全是靠“更快、更怪”勾着人,尤其孩子没能力分清好坏,特容易陷进去。
要说AI脑腐内容有多离谱,先看俩事儿。
第一件是那些没逻辑的AI图片,咖啡杯脑袋的芭蕾舞者、穿球鞋的鲨鱼、飞机身子的鳄鱼……这些东西做出来几乎没技术门槛,但就是能勾着人的情绪。
有人试过,连续两天看这类短视频,之后刷到的全是这路子内容。
第二件是Spotify上的“AI乐队”天鹅绒日落,几周就有百万播放量,两张专辑还冲了榜。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乐队从歌词到旋律全是AI做的,还引发了平台要不要强制标AI的争论。
就算被揭穿是AI做的,这乐队每月还是有几十万听众。
说实话,这俩事儿其实说明白了三点:一是AI让做内容几乎不用额外成本,二是平台不是中立的,谁互动多就推谁,低质内容反而容易被推,三是就算知道是AI做的,大家该看还是看,光靠禁和限根本没用。
现在很多家长和学校,一怕孩子陷进AI脑腐内容,就设使用时长、屏蔽平台,本来我也觉得这办法简单,后来发现根本不管用。
孩子要是想找,总能从同学那或者用别的账号看到,而且没学会分清好坏,看了还是容易陷进去。
其实更管用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做AI内容,学界有个“预防/接种”的说法,就是先让你接触点安全的“套路”,之后再碰到就不容易上当了。
放到这事儿上,就是让孩子自己用AI写文案、做图片、剪视频,搞个30秒的小作品。
他们自己做的时候,自然会明白怎么用“钩子”留观众、怎么调节奏,做过这些,再看到别人用同样的招,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具体能这么做:每周留段时间,让孩子做个能发出去的小作品,比如改一改脑腐视频的节奏,做完还得写段说明,说清楚用了哪些吸引眼球的招,再给作品加个“数字配料表”,标清楚素材从哪来。
我身边有家长试过,孩子做了三次这样的作品,再刷到脑腐内容,自己就会说“这就是用了XX招勾人”,根本不用家长再提醒。
有人可能会问,平台不能管管吗?其实2025年很多平台都加了AI内容标注功能,但问题不少。
要么标得不全,要么标得不清楚,就像天鹅绒日落那事儿,平台后来只要求新上的AI音乐标,之前的就不管了。
搞不清为啥平台总慢半拍,明明大家都盼着能清楚知道哪些是AI做的。
这么看,光靠平台肯定不行,学校和家庭得跟上。
2025年9月上海有所小学开了AI创作课,教孩子怎么用AI做内容、怎么分清诱导的招。
一个月下来,孩子能分清低质AI内容的比例涨了不少。
家里其实也能这么做,家长不用光盯着时长,不如陪着孩子一起做AI作品。
比如孩子做视频,家长帮着分析哪用了吸引眼球的招,做完一起写说明。
这么做不光能让孩子学会分辨,家长也不用总焦虑,还能跟孩子多聊聊天。其实对抗AI脑腐,真不是靠堵靠禁。
让孩子从“看内容的人”变成“做内容的人”,他们自己有了分辨能力,才是真的防沉迷。
要是你家孩子已经开始玩AI创作了,或者有啥困惑,都可以在评论区说说,咱一起唠唠AI时代怎么教娃跟AI打交道。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