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海盗:美国殖民主义的三百年掠夺史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6:43 1

摘要:当“五月花号”的船帆在1620年的北大西洋展开时,甲板上的清教徒一手按着圣经,一手攥着火枪——这副矛盾的图景,恰是美国殖民主义基因的最初速写。三百年后,纽约华尔街的摩天大楼里,西装革履的政客与银行家们,用美元霸权替代了火枪,用贸易规则取代了船舰,却依然延续着“

当“五月花号”的船帆在1620年的北大西洋展开时,甲板上的清教徒一手按着圣经,一手攥着火枪——这副矛盾的图景,恰是美国殖民主义基因的最初速写。三百年后,纽约华尔街的摩天大楼里,西装革履的政客与银行家们,用美元霸权替代了火枪,用贸易规则取代了船舰,却依然延续着“八方纵火、四处占地”的海盗本色。从北美大陆的印第安人血泪,到中东油田的硝烟,从拉美种植园的蔗糖,到全球互联网的话语权,美国的殖民主义从未因“时代进步”褪色,反而裹上了“民主”“自由”的糖衣,变成了更隐蔽、更贪婪的掠夺机器。它的病根,早已深植于建国之初的掠夺土壤,如今不过是换了副更体面的皮囊,本质上仍是那个无可救药的“海盗帝国”。

一、土地殖民:从“泪之路”到全球据点的血色扩张

1838年的冬天,北美大陆的寒风卷着雪粒,抽打在彻罗基印第安人的身上。在美军士兵的枪口下,一万六千名彻罗基人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沿着“泪之路”向西迁徙——四分之一的人倒在了路上,尸体被冻僵在雪地里,成为美国“西进运动”最狰狞的路标。这场由安德鲁·杰克逊政府主导的“印第安人迁移法案”,不是什么“文明拓荒”,而是赤裸裸的种族清洗:从1776年到1890年,印第安人部落从500多个锐减到29个,人口从500万暴跌至25万,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美国“合法”吞并。那些被圈进“保留地”的印第安人,如同被关在笼子里的猎物,只能看着自己的家园变成美国资本家的农场与矿场。

美国的土地掠夺从不局限于北美。1898年,美西战争的炮火轰开了西班牙的殖民体系,美国用2000万美元“买下”菲律宾、关岛与波多黎各,却在菲律宾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殖民镇压——据美国国会档案记载,这场战争导致超过20万菲律宾平民死亡,马尼拉街头的鲜血染红了帕西格河。美军士兵在日记里写道:“我们像猎兔子一样射杀他们,只要看到棕色皮肤的人,就扣动扳机。”这种“先征服、后统治”的逻辑,与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的做法如出一辙,只是美国给它起了个新名字:“门户开放”。

如今,美国的“土地殖民”换了种形式——全球800多个军事基地,就是它新时代的“殖民据点”。在日本冲绳,美军基地占当地面积的20%,飞机会低空掠过居民楼,士兵的暴行屡见不鲜;在古巴关塔那摩,美国以“租借”名义占据的基地,成了虐囚丑闻的发源地,古巴政府六十多年的抗议,在美军的铁丝网前毫无意义;在卡塔尔乌代德基地,美军的战机每天起飞,轰炸叙利亚的村庄,这里的每一寸跑道,都沾着中东平民的鲜血。这些基地不是“和平保障”,而是海盗的“分赃据点”,美国用它们控制全球航道、掠夺资源,就像当年的海盗船占据港口,向过往船只收取“保护费”。

二、经济殖民:美元霸权与“割韭菜”的全球游戏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把美元与黄金挂钩,让“绿纸”变成了全球通用的“硬通货”——这是美国经济殖民的“加冕礼”。从此,美国不再需要用火枪抢黄金,只需印钞票就能换走其他国家的资源:沙特的石油、中东的天然气、中国的工业品、拉美的矿产……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更是肆无忌惮:通过美联储加息降息,操纵全球资本流动——加息时,美元回流美国,新兴国家的货币暴跌、债务违约(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降息时,美元涌入全球,推高资产泡沫,最后再收割一波“韭菜”。这种“印钞-掠夺-收割”的循环,比任何海盗的掠夺都高效,也更隐蔽。

马歇尔计划常被美化为“战后重建的善举”,但翻开档案就会发现,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经济殖民。1948年到1952年,美国向欧洲提供的130亿美元援助中,70%必须用于购买美国商品——欧洲的工厂只能用美国的钢铁,农民只能用美国的化肥,甚至连面包店的面粉都要从美国进口。这场“援助”让美国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从1946年的60%飙升到1950年的90%,通用汽车、福特、杜邦等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而欧洲则彻底沦为美国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就像海盗给受害者“送粮食”,条件是受害者必须永远买他的武器,本质上仍是控制与掠夺。

拉美是美国经济殖民的“后花园”,也是最惨痛的受害者。1954年,美国推翻危地马拉民选政府,只因该国总统想将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土地分给农民——这家公司控制着危地马拉80%的香蕉种植园,美国的“干预”,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殖民利益。1973年,美国支持皮诺切特发动政变,推翻智利民选总统阿连德,只因阿连德推行铜矿国有化,触动了美国公司的利益。如今,拉美国家的经济仍被美国牢牢绑定:墨西哥的农民只能种美国需要的玉米,阿根廷的牛肉必须低价卖给美国,巴西的矿产只能用美元结算——一旦哪个国家想脱离控制(比如委内瑞拉推行石油人民币结算),美国就会用制裁、加息、支持反对派等手段,让该国经济崩溃。这种“经济绑架”,与当年殖民者用枪支逼迫殖民地种植单一作物,毫无区别。

三、文化殖民:“民主话术”与价值观的“精神海盗船”

美国最隐蔽的殖民,是文化与价值观的渗透。好莱坞电影里,永远是美国士兵拯救世界(《拯救大兵瑞恩》《变形金刚》),其他国家不是“独裁者”就是“恐怖分子”;迪士尼动画里,公主的故事永远带着美国式的个人主义,潜移默化地消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交媒体上,美国资助的NGO(非政府组织)用“民主”“人权”为口号,煽动其他国家的年轻人反对政府——2014年乌克兰“颜色革命”、2019年香港骚乱,背后都有美国NGO的影子。这种“文化输出”不是什么“文明交流”,而是“精神殖民”:让其他国家的人相信,美国的制度是“唯一正确”的,美国的价值观是“普世真理”,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美国的控制。

美国的“民主话术”,是它掩盖殖民本质的最好遮羞布。当美国轰炸伊拉克时,理由是“推翻独裁、传播民主”,却导致伊拉克100多万平民死亡,500万人流离失所,石油资源被美国公司控制;当美国制裁伊朗时,理由是“维护人权”,却让伊朗的药品短缺,儿童因无法获得化疗药物而死亡;当美国支持以色列轰炸加沙时,理由是“自卫”,却对加沙130万儿童的苦难视而不见。这种“双重标准”的民主,本质上是“海盗的正义”:我抢你是因为你“不文明”,我杀你是因为你“不民主”,所有的暴力与掠夺,都被包装成“拯救世界”的义举。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殖民的历史,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1776年,美国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喊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可如今,它却在全球推行殖民主义,在国内搞种族歧视(弗洛伊德事件、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在海外搞军事干预。这种“言行不一”的本质,就是海盗的逻辑:当自己是受害者时,就喊“正义”;当自己是掠夺者时,就喊“文明”。它的价值观从来不是“普世”的,而是“唯我独尊”的——只有美国的利益是利益,其他国家的生死,不过是它殖民游戏里的棋子。

四、无可救药:殖民基因的代代相传

从“五月花号”的火枪,到如今的航母战斗群;从印第安人的“泪之路”,到中东的“石油战争”;从美元霸权的“割韭菜”,到好莱坞的“精神渗透”,美国的殖民主义从未改变,只是换了件更体面的外套。它的病根,深植于建国之初的“天命论”——认为美国是“上帝选中的国家”,有权利“教化”其他国家,这种思想本质上就是殖民主义的变种。

时代在进步,全球各国的觉醒也在加速。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拒绝霸权与殖民,主张各国平等合作;拉美国家的“左翼浪潮”,拒绝美国的经济绑架,推动区域一体化;中东国家的“去美元化”,不再让美国用印钞换石油……这些反抗,让美国的殖民游戏越来越难玩,但它不会轻易放弃——就像海盗不会因为船舰升级就停止掠夺,美国也不会因为全球觉醒就放弃霸权。

美国的殖民主义,是刻在骨子里的病,无可救药。它看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权利,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它听不到全球平民的苦难呼声,只听到军工复合体的利润尖叫;它学不会平等与尊重,只懂得控制与掠夺。当它用“民主”“自由”的话术掩盖海盗本色时,全世界都看得到:它的西装上,还沾着印第安人的鲜血;它的皮鞋下,还踩着中东的废墟;它的口袋里,还装着从全球“收割”来的财富。

三百年了,美国从一个殖民地变成了殖民帝国,却始终没摆脱海盗的本色。它或许能靠霸权维持一时的掠夺,但历史早已证明:所有的殖民帝国,最终都会被自己的贪婪吞噬。而美国,也终将为它无可救药的殖民主义,付出应有的代价。

来源:小梅妻鹤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