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民众、专家、主持人……电视问政各方的心理博弈及融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6:43 1

摘要:电视问政是我国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一种独特形式,深受民众关注。由济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作风监督面对面》已创办十多年,经过不断创新探索,在全国同类节目中居于领先位置。本刊邀约该栏目主创人员分享创作经验和从业感悟,共话电视问政新图景。

作者:何畏

济南台《作风监督面对面》创作研讨

编者按:电视问政是我国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一种独特形式,深受民众关注。由济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作风监督面对面》已创办十多年,经过不断创新探索,在全国同类节目中居于领先位置。本刊邀约该栏目主创人员分享创作经验和从业感悟,共话电视问政新图景。

电视问政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共治理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公开的政务博弈场域:官员直面质询,民众现场发问,媒体组织引导,专家实时点评。同一舞台之上各方既激烈博弈又理性融通,促进问题解决,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由于参与方的社会地位、认知水平、文化背景和利益诉求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观察事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表达愿望的语言等极不相同。

从社会心理学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研究他们的复杂心态、博弈技巧、融通智慧,对于进一步做好电视问政、更好发挥问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01

问政各方心理迥异博弈激烈

(一)复杂莫测之心态

1.官员:压力与动力并存

政府官员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肩负为民服务的重任。他们参加电视问政,心中首先是动力:

一是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帮助百姓解决问题;二是希望通过上节目展示工作成效,提升公众满意度;三是倾听公众诉求和专家建议,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其次,面对公开问政,他们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数据显示,大多数官员在问政前会进行3至10小时的模拟演练,有的甚至提前“演练”,设计标准化应答模板等。

当成绩宣传与现实问题冲突时,表达错误、局面尴尬时,官员会出现脸红、出汗、语速加快等生理反应。

2.民众:期待与质疑交织

带着“急难愁盼”问题登上问政舞台的民众代表,急切盼望通过问政节目让自己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他们的心态一言难尽,主要表现为:

对抗性期待,既希望通过问政彻底解决问题,又对节目效果和官员承诺心存疑虑;

情绪性投射,因部分问题久拖不决而心存积怨,有时大声吵闹缺乏理性表达,将个人生活困境转化为情绪发泄;

共情动员,希望引起其他的不满情绪集中爆发,形成对行政部门的压力共振。

3.媒体:监督与引导同担

媒体希望通过问政节目达到三个目的:践行舆论监督职责,曝光问题、革除政弊,助力改进政府工作;组织引导公众表达诉求,排解“急难愁盼”;在民众与政府官员之间搭建沟通桥梁,确保问政节目客观公正。

因此,媒体需要在各方博弈中熟练发挥引导艺术:在官员与民众冲突时,采用“冷认知”(理性分析)与“热认知”(情感共鸣)交替介入;

当冲突超阈值时,主持人须以“我们来看下个问题”等话语实现软性中断,引导各方恢复理性。

4.专家:解析与建议兼备

在电视问政中,专家适时嵌入专业知识,以理性分析发挥第三方沟通作用。专家要善于“技术纾困”,以独特的专业视角观察问政节目各个节点,解读政策、传释知识,深思熟虑地提供合理化建议和科学解决方案。

(二)公开博弈之技巧

对于博弈的目标,官员追求“事件平息”,公众需要“问题解决”,媒体则渴望“双方满意”,因而往往陷入无休止的辩论之中。

官员要通过回应和承诺缓解公众不满;公众通过质疑和激昂情绪施加压力;媒体一边通过报道和追问向政务弊病开刀,一边又通过解释和公关疏导公众情绪;专家则通过专业分析和建议,帮助政府和公众拓展思路、冷静思考。

其中,媒体的博弈方法很巧妙:提前暗访取证,用直观的视频证据展示问题,限制官员回旋空间;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以标题制作等方式发起议程设置,引导舆论不偏航、不走调。

(三)融通化异之智慧

电视问政各方虽然博弈激烈,但根本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其共同任务就是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社会更和谐。为此,问政各方平等参与、坦诚对话,一般情况下都能展示出互相融通、消除分歧、形成共识的本领和智慧。

在公开政务博弈中,政府官员认真倾听公众诉求,避免防御性回应,使用“我理解您的担忧”“这个问题确实重要”等语言建立情感连接;

公众则采取理性表达,摆事实讲道理,尽量避免情绪化指责,比如说“小区垃圾3周未清理”的客观事实而非“政府不作为”的主观表达,避免对立,促进良性互动;

媒体主持人特别注意掌握博弈火候,适时弱化公众情绪化发言;

专家则发挥桥梁作用,中立调解,指出双方共识点(如“大家都希望改善和保护环境”)的同时,再专业化地剖析分歧焦点、凝聚共识。

心之所至,融通化异。各方本着民主协商的原则,将“对抗”变“对话”,推动问政节目由“话语交锋场”升华为“治理推进器”。

02

公开政务博弈是民主进步标志

(一)公开博弈赋予民众自豪感

笔者十几年从事电视问政编导工作,在一场场公开政务博弈中,眼见民众代表站在镜头前,有悲情倾诉,有仗义质问,有严厉追责,有合理建议。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以主人翁身份参与政务的责任心、自豪感。

公众在电视问政中代表某一群体(如社区居民、行业从业者)发声时,会因“为集体争取合法权益”而产生使命感。

电视问政的公开公正性,使普通民众与官员同场景当面对话,打破了权力带来的阻隔,使民众享受到了知情权、参与权,公众因“官员必须回应我的问题”而产生心理上的平等化满足。

电视问政的公开传播特性,又使参与者的监督行为被社会广泛知晓,其自豪感不仅源于结果,还来自“被看见”的仪式感。比如,一名农民在电视问政中成功追问了农田补贴发放问题,在节目播出后获得邻里赞誉。

(二)公开博弈推动政务运行透明化

公开政务博弈作为一种创新的民主监督形式,通过媒体平台将政府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展现了党和政府倾听民声、汇合民智、凝聚民力的决心和行动,拓展了民主的广度和深度。

传统意义上,普通民众了解政府决策、反馈自身问题的渠道有限,而电视问政将官员、公众、媒体、专家、评议代表集于一堂,通过镜头将政策制定、执行、问责的有关情况置于公共视野,推动行政管理系统从“封闭型治理”向“开放型治理”进化,以实际行动践行“阳光政府”理念。

此外,在问政现场之外,公众还可以通过电话热线、网络投票等渠道参与其中,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改革难点、民生痛点以及官僚作风、形式主义等问题进行反映,实现了公众对社会治理从“象征性参与”到“实质性协商”的升级,是一次社会现代化管理范式的创新。

(三)公开博弈促使权力监督具象化

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已经成为我国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新时代新作为的迫切要求。

电视问政的民主价值,不仅体现在程序正义层面,更在于它创造了“权力—权利”的直接对话,将民主原则转化为看得见、触得着的日常实践,推动了民主从文本概念向生活体验的转化,实现了“具象化的权力监督”。

官员解释政策时须用通俗语言回应具体案例,比照本宣科的文件解读更易被公众接受,提升了政策执行力;官员面对的不再是抽象的制度约束,而是具象的民意表达,如西安电视问政中教育局负责人因学位问题被追问至流泪,这种情感化的政治互动极大强化了问责实效。

03

博弈心理折射下电视问政节目的优化路径

透过电视问政上的公开博弈,我们得以观察公众的喜怒哀乐、分析他们的“急难愁盼”,看清他们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担心什么、最盼望什么。

他们最讨厌的是形式主义的“问政表演秀”,是“台上激动、台下不动”的“空头支票”,是只触及鸡毛蒜皮而忽视重大问题的“碎片化问政”。

问政节目要优化提升、要提高影响力与公信力,首先就要剑指这类沉疴顽疾。

笔者围绕“创新工作机制”这个抓手,以“问题真实性、过程透明性、整改实效性、监督持续性”为方向,对电视问政节目的优化提升提出建议。

(一)建立科学精准选题机制

精准选题是电视问政的基础,好的选题既能以小见大解决实际问题,又能通过媒体放大效应推动社会制度进步,达到“问在要害,改在实处”的目的。

首先,要广开多元化问题收集渠道,整合线上(政务平台、社交媒体)、线下(社区座谈、信访)多种方式,利用大数据收集公众关切的焦点难点问题。

其次,站在全局角度,敢啃“硬骨头”、敢涉“深水区”,优先选取影响改革发展、涉及关键制度创新、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民生问题作为问政选题,避免选题又轻又杂“碎片化”。

再次,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委托独立机构或专家学者对问题的真实性、代表性及解决可行性进行预评估,确保选题的社会公共价值。

(二)完善问政过程与互动机制

增强现场质效设计,设置限时回应及追问环节;扩大公众参与深度,采用“直播+弹幕”、线上投票等手段让场外受众参与进来;邀请利益相关方(如投诉人、基层代表)现场参与,增强互动真实性;完善结果运用机制,对典型案例进行制度化总结,防止同类问题反复出现。

(三)构建闭环式运行机制

提升问题解决效率、强化公众参与、倒逼干部作风转变,将问政从“曝光问题”升级为“解决问题”,是提升电视问政效能的有力手段。

为此,应设立“六步闭环”机制,包括问题收集、公开问政、责任认领、整改落实、跟踪督办、结果反馈六个环节。同时实行全流程跟踪,设立专项督办小组,联合纪委监委、媒体、公众代表定期核查整改进度。

(四)强化监督与长效保障机制

电视问政的生命力,在于从“荧屏风暴”转向“制度常态”。只有将“镜头前的压力”转化为“制度内的动力”,运用法治化、标准化、技术化的保障机制,才能避免电视问政沦为“秀场”,真正成为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持久引擎。

为此,要建立联合监督网络,鼓励媒体对问题整改过程进行追踪报道;设立公众举报平台,形成多维度监督合力;推动制度性立法保障,将电视问政的流程、权责等写入地方性法规,确保其常态化运行;

构建容错容诉机制,对受客观条件限制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允许分阶段整改,但须公开说明原因并接受监督;对敷衍塞责行为启动问责机制,对积极创新的干部给予考核奖励。

(五)建立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机制

电视问政要适应全媒体传播形势,可以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实时直播,设置弹幕互动、即时投票功能;

做好短视频二次传播,将关键新闻点剪辑成1-3分钟短视频,配以字幕和数据分析图,精准推送至目标人群。

此外,要用好新技术。比如,设立数字化问题追踪系统,开发“问政地图”小程序,方便公众随时查询问题处理进度,上传佐证材料监督整改;

利用数字化工具辅助管理,开发“问政问题管理平台”,实现问题提交、分派、处理、反馈全流程上线,提高效率、提升透明度。

(作者为济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编导、主任记者)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8月号,原标题为《电视问政各方的心理博弈与融通——兼论电视问政节目优化提升路径》。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