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面对星链的强势扩张,在欧盟的推动下,欧洲三大通信卫星运营商——Hispasat、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和环球卫星公司SES,宣布将整合资源,计划资助打造一个本土的替代方案,试图打破SpaceX在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垄断地位。
最近,面对星链的强势扩张,在欧盟的推动下,欧洲三大通信卫星运营商——Hispasat、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和环球卫星公司SES,宣布将整合资源,计划资助打造一个本土的替代方案,试图打破SpaceX在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垄断地位。
目前,SpaceX的星链已部署超7000颗卫星,覆盖100多个国家,用户突破500万。
其低轨卫星网络凭借低延迟、高带宽的优势,不仅威胁传统高轨卫星运营商的生存空间,更在应急通信等领域展现出极高的战略价值。例如,俄乌冲突中星链为乌克兰提供关键通信支持,引发各国对“太空主权”的警惕。
事实上,欧洲运营商的困境早已显现。长期以来,它们依赖高轨卫星提供广播电视等传统服务,面对Starlink带来的低成本近地轨道(LEO)卫星通信冲击,反应迟缓。面对SpaceX的“垄断威胁”,欧洲三大运营商选择了“合纵连横”。
根据欧盟的要求,Hispasat、Eutelsat 和SES已开始提交为乌克兰提供服务的“清单”,内容涵盖现有卫星资源的调配、地面站的部署以及定制化通信方案。但他们清楚,零散的合作远不足以对抗 Starlink,必须构建系统性的竞争优势。
此前,欧盟计划通过“欧洲卫星星座倡议”(IRIS²)支持建设自主可控的低轨卫星网络,减少对星链的依赖。
然而,欧洲的联合之路并非坦途。SpaceX凭借可回收火箭技术将单颗卫星发射成本降至极低水平,而欧洲仍依赖传统运载火箭,成本居高不下。此外,如何平衡三家企业利益、快速推进组网进度,仍是不小的挑战。
如果说欧洲的联合是传统运营商的“防守反击”,那么国内的卫星通信发展路径则更注重 “需求导向”和“技术自主”。国内三大运营商正以“星地融合”为突破口,加速布局卫星通信赛道,试图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依托天通一号高轨卫星,电信已实现手机直连卫星服务,目前服务用户超240万。过去,电信在业内首创“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地面蜂窝网络业务与卫星网络业务融合一体运营的电信公司。
2024年初,中国移动发射了两颗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其中一颗是可验证5G天地一体演进技术的星上信号处理试验卫星,是中国移动推进天地一体发展的一次重要突破。
后来,移动还推出北斗卫星短信服务,无论是在深山、高原还是其他信号难以覆盖的区域,用户都能通过北斗短信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面向消费级市场,中国联通旗下的联通航美于去年推出了一款“卫星路由器”,它是一款能够连接卫星的终端产品,借助卫星信号实现通讯,让接入的手机等设备能拥有打卫星电话、收发卫星短信的功能。
现阶段,三大运营商正积极携手华为、中兴、中信科、高通、联发科、OPPO等全球通信网络设备厂商、芯片厂商、终端厂商,开展基于3GPP的NTN(非地面网络)和存量手机直连卫星技术攻关、测试验证。
面向大众市场,国内的卫星通信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和政策支持,稳步推进“天地一体化”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8月,中国“千帆星座”(G60星链)首批18颗卫星成功发射,计划到2030年部署1.5万颗低轨卫星,构建全球覆盖的宽带网络,目标直指SpaceX。
从欧洲三巨头的“合纵连横”,到国内三大运营商的“星地融合”,全球卫星互联网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当前这场“太空保卫战”不仅仅是商业博弈,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
来源:通信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