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杭州西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制度约束、习惯养成、系统推进、循序渐进原则,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1-6月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88.09%,易腐垃圾清运量占比32.75%,回收利用率71%。目前,全区打造了11个“一小区一亮点”的高质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力 实习生 吴思睿 通讯员 谢雯艳 章洁
万物新生,让每一次随手投都精准抵达未来!这是西湖的分类美学与绿色时尚。
今年以来,杭州西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制度约束、习惯养成、系统推进、循序渐进原则,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1-6月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88.09%,易腐垃圾清运量占比32.75%,回收利用率71%。目前,全区打造了11个“一小区一亮点”的高质量生活垃圾分类小区。
潮新闻今起开设专题《万物新生·西湖分类美学》,走进西湖区垃圾分类的先行先试小区,解读西湖的分类美学及出圈密码。
第三篇我们关注古荡街道78岁“顶流”垃圾分类志愿者大姐的宣传迭代密码。
陶宝丽 吴思睿 方力 摄
“垃圾分类工作,一定离不开深入人心的宣传!”古荡街道出了名的“金牌志愿者”陶宝丽露出亲切的微笑,已经78岁她依然活力满满,坚守在一线。
文华社区绿洲湾小区的垃圾分类实践始于2008年。陶大姐用13年时间,把垃圾分类宣传玩出了三次迭代,每一步都踩在了居民的兴趣点上。
第一代,“贴身攻坚”式宣传,让居民从“零认知”到“有印象”。
刚开始推垃圾分类时,陶大姐发现居民大多不了解、不配合,直接开启硬核破局模式。
比如线下盯梢式指导,天天守在垃圾桶旁贴身教学,居民扔垃圾时当场纠错,演示分拣,还挨家挨户敲门讲知识,主打一个面对面。
譬如陶大姐建立了最早的线上“社群联络站”,建QQ群让居民随时提问,把一次性宣传变成日常交流,慢慢帮大家扫掉分类盲区。
这代宣传虽接地气,但靠嘴说手教,居民记不住、易抵触,陶大姐决定换个让大家愿意看的方式。
这就过渡到了第二代,文艺整活式宣传,让居民从被动听到主动嗨。
早在2013年,陶大姐直接解锁“宣传新姿势”,把垃圾分类和文艺活动“焊死”,让知识变得具象好玩。
她搞潮酷赛事,举办“全K垃圾分类达人挑战赛”,名字都自带网感,瞬间勾起居民好奇心。她做沉浸式演出:联合社区文艺团编节目,快板演员直接cos“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可回收垃圾”,身上套着垃圾桶模型又唱又跳,“垃圾角色”的反差感拉满,居民看得笑不停,分类知识自然入脑入心。
受访者供图
重点来了,抓娃娃主力军。“孩子们能更快速接受环保理念,他们的行为通常更能带动整个家庭。”每年暑假,陶宝丽和社区团队就会举办各种“金点子”活动。比如搞“知识问答+模拟投放”游戏,小朋友答“旧电池算啥垃圾”“外卖盒咋分类”就能赚积分换文具,直接点燃参与热情。更绝的是,“娃娃军”还原创洗脑童谣“垃圾分分类、厨房归一类。习惯成自然,一点也不累”,录进复古小喇叭循环播放,连爷爷奶奶都跟着哼,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
陶大姐这代宣传彻底打破说教感,当然,光靠活动热度不够,怎么让居民主动坚持,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陶大姐说,小区推行积分兑换制,每家发带编号的垃圾袋,分类合格就给积分,攒够了能换肥皂、大米等生活用品。一开始是志愿者主动检查,后来居民为了攒积分,反而追着问分对没有,分错了还会不好意思。
陶大姐还自己琢磨出厨余垃圾破袋装置,解决居民怕脏手的痛点,装置不断改进,在小区广泛使用。
就像居民用废报纸做裙子、孩子编分类童谣,当垃圾从无用之物变成创意素材,当分类从别人要求变成我想分好,陶大姐这代宣传把环保意识变成了日常,也让小区垃圾分类彻底“稳了”——作为一个老小区,绿洲湾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居民知晓率已达到100%,分类正确率高达95%,曾被评为浙江省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从硬科普到玩着学再到主动做,陶大姐的宣传方式迭代,也是西湖区很多小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的缩影,这也更加证明:垃圾分类不是任务,而是用对方法就能深入人心的一种生活方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