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亚洲象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演示着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在技术层面首次突破夜间和残缺影像识别技术难点,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亚洲象生态保护、缓解人象冲突有机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
9月18日,“网络安全彩云行”媒体采访活动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了解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成效。
谭栩吉演示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9月18日摄)。新华网发(刘云 摄)
科技赋能:预警系统守护人象平安
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亚洲象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演示着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在技术层面首次突破夜间和残缺影像识别技术难点,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亚洲象生态保护、缓解人象冲突有机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
这是9月18日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象活动画面(监测画面)。新华网发(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亚洲象监测中心 供图)
亚洲象监测中心主任谭栩吉介绍,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于2019年正式启动,运行以来已累计发出预警1.3万余次。借助红外相机技术,亚洲象监测预警综合识别率已提升至99%以上。目前,该项目已构建起“空中无人机+地面红外相机+社区哨点”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了对亚洲象活动的全方位、无死角监测。
在硬件配置方面,保护区内目前已布设600台红外相机、177套智能广播以及21套视频监控系统,从发现象群踪迹到发布预警信息,整个过程的响应时间严格控制在1分钟内。此外,无人机巡检系统特别配备了高清摄像头与红外热成像设备,即便在夜间或是植被茂密的林区,也能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
护林员在调试红外相机(9月4日摄)。新华网发(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供图)
安全为基:数据防护保障系统稳定
当前,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已完成定制软件开发,包括监测预警平台可视化呈现及视频直播系统、亚洲象智能预警监测及智能预警、监测预警设备数据交互等多层级内容。
为了保护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亚洲象监测中心搭建2台防火墙和1台VPN设备,依托的云平台设备(服务器/存储)托管于专业数据中心机房,机房环境通过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测评,专业人员每天都进行巡护检查。截至目前,该系统通过新一代智慧防火墙配置NAT策略、黑白名单、安全认证等策略,阻止跨站脚本攻击、恶意域名请求、目录遍历漏洞等多类型威胁,日均响应超过5万次,充分保障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
谭栩吉表示,随着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的不断完善,一方面让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更好保障,另一方面也为科学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建立“科技预警+跨域联动+群众共治”的创新机制,当地村民主动参与到亚洲象保护工作中,逐渐形成全民护象的良好氛围。(完)(罗春明 刘云 高晨晨)
来源:云南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