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6月2日,农历四月二十九)上午,正仰躺在床上看本县文友朱彬占送来的新著《汶水月光》,猛地听到“笃笃——笃笃”的敲门声,原来是一楼的老领导赵延丰书记来了。他的亲戚给他搬来了一台电脑,赵老师刚刚学着打字,说是跟我学习来了。不一会儿,他家里来了客人,旋即回去待
(散文)老而好学
山东昌乐刘福新
昨天(6月2日,农历四月二十九)上午,正仰躺在床上看本县文友朱彬占送来的新著《汶水月光》,猛地听到“笃笃——笃笃”的敲门声,原来是一楼的老领导赵延丰书记来了。他的亲戚给他搬来了一台电脑,赵老师刚刚学着打字,说是跟我学习来了。不一会儿,他家里来了客人,旋即回去待客去了。又不一会儿,他打电话,叫我去他家喝茶……
论年龄他是长者,论经历他是我的老师,论资历他是我的领导。不止在我们一起服务的昌乐二中,而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是一处高中的校长,1979年时就成了他的属下了。
赵老师1935年出生在昌乐县城东北不远的邢家河村,今年七十三周岁,比我大一旬还多(鄙人1948年生人)。记得我在故乡的边下高小上学时,赵老师就在我们南郝公社的教师中崭露头角了。那时,他还很年轻,在省级报刊已经发了不少文章,他凭借着生活在农村的特有条件,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抓住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留下了他在农村活动的足迹,留下了他对农民的歌颂,留下了历史的风云与特殊时代的精神。被南郝公社教育界称之为“才子”。
正式交往是在1979年暑假,赵老师被调到“昌乐县第十三中学”任校长。那是我们南郝公社的高中,在昌乐县排序为“十三”。在相处的那段日子里,他对我宠信有加,只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家庭原因,1981年暑假我调到了“昌乐县第十四中学”,但交往并未因此而中断。记得我调任“十四中”后,带领篮球队到南郝参加全县分区赛,把“十三中”的球队打败了,毕竟是待了五年半的故乡高中啊,心里十分矛盾。就在此时,赵延丰校长对我微笑着说:“福新呀,你到哪里哪里就赢呢!”和蔼的面容,慈善的话语,让我迄今难以忘怀。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晚宴我喝得酩酊大醉,吐得一片狼藉,翌日才由十四中的车接了回去。
1982年,我在老家盖新房,作为已经离开了一年之久的“昌乐十三中”,对我的处境十分同情,赵校长更是竭力支持,让木工腾出时间为我无偿服务。所以我对昌乐十三中的领导充满了感情。
同年暑假,我被调入昌乐县城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普通中学——“昌乐五中”,也就是今天的“昌乐二中”。上世纪80年代末,赵老师因年老也调到了“昌乐二中”,一开始担任工会主席,后来担任副书记。在他的极力推荐下,我担任了工会常务副主席职务(我在工会任职时,没有正主席),直接受赵书记领导。由于我的教学业务出色,高中毕业班班主任以及高三历史课,校长一直不肯撒手,我也就一直是个兼职,别的倒好说,就是中层领导的待遇迟迟兑现不了,为此赵书记作了很大努力,可惜未果。由于双重压力,我最后选择了教学,经过努力,辞去了工会常务副主席职务。但对于赵书记的恩德不敢有丁点儿忘怀。
赵书记退休后,住在刚盖的教工宿舍二号楼,与我恰好一个单元。他住一楼,我住四楼(此楼共五层),我经常在阳台上俯下身子欣赏他布置得井井有条的院落。他亲自栽种的几棵石榴树给过我不少灵感,2003年我在写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期间,就受到过他院里石榴树的启迪。因为我原来写的情节是四月,后来修改为五月。今将《侯景乱梁》中的那一段附在这里,以飨读者:
“好不容易又捱过了三天。碧桃替了筐和一条布袋,出去购买生活品。她迅速买了东西后,按‘乞丐’指定的地址去了北街,其实这地方她常来,闭了眼也不会走错路。
等她忐忑不安地进了绸缎铺,未等说话,铺主就把她领到后院,随手插上门。
这是一座典型的晋阳城前铺后院的临街建筑,院里的石榴花盛开着,望之如火。铺主掀开门帘,把碧桃让进屋。转身走了。里面有个小伙子,约二十来岁,正在看书。见她进来,微微一笑。”(见拙著《侯景乱梁》第三十八章,315页)
为何将石榴花开的情节后来改为五月,一是我们山东地方比南方冷,山西晋城还朝北一些,开花也相对就晚一点儿。再说,我写的南北朝,据历史记载是出于偏冷的时期。
下午起床后,我挂念着赵老师打字的事,于是,拿了照相机下楼,转到前面,再次走进了他的一片花草树木的小院。赵老师平日里少言寡语,即使担任学校主官(正校长)时亦如此。但他热爱生活,努力打扮环境,却为众人所公认。走进院子看,与在阳台上看,大不一样,那各种各样的花木,让人顿感清爽,碧绿的叶子,青翠欲滴;经过修剪的的枝条,生机勃发。花朵绽开在绿枝上,闻到了弥漫在庭院中的浓香。尤其难得的是,那些形态各异的花木,各具神韵,融合自然与想象,朦朦胧胧的美令人浮想联翩。我端详了一下东墙根下的那棵石榴树,石榴花开得正欢,又一次印证了我对小说修改的正确。我对正在院里浇花的赵老师的老伴说:“婶子,来来来,我给您照张相!”婶子可能谦虚,不让照。
与赵老师谈到电脑,他说“一时不知从哪里下手”,我先给他讲了开机、关机操作程序,这是电脑操作必须具备的前提;因为他的电脑没安装“窝得”, 先给他找到了打字的软件“文本”,暂时用着。而后,我给赵老师拍摄了几幅照片。看到他屋子里琳琅满目的字画,与院子里的花木交相辉映着,顿时由衷地钦佩他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个写作题目浸入了我的脑海中——“老而好学”,对对对,就叫《老而好学》!
赵老师喜欢书法,“文如其人”,书法亦然。他的字总是稳重里含着清爽,结构严谨中又不乏灵气。他经常与我讲书法的诀窍,可惜我领会迟钝,也对此不大感兴趣,所以迄今不曾入门。记得退休前,赵老师的书法已经很有造诣了;退休后,他家里很热闹,不时有爱好书法的朋友登门拜访,我的恩师曹一民先生就经常到他家作客,一块探讨书法之精妙。有一天我见曹一民先生来了,急忙到酒店订了一桌菜肴,可是等了又等,他俩研究书法入了迷,迟迟未来,心里着急,将埋怨的话都带出来了。好在两位前辈胸怀宽广,再说也理解我的心情,更不与我一般见识,所以一笑而罢。
前几年,赵老师又到我家恳谈,说起投稿的事。他老顾虑年龄老了,不跟形式了,究竟投什么稿子好呀?我给他看了我发表的文章后,他很高兴,立即动手,将他多年的生活素材经过加工,络绎不绝地发表在《工人日报》、《潍坊晚报》、《潍坊广播电视报》上,每逢见到报样,小心翼翼地剪贴、复印下来,钉成一个个本子。他钉得很细心,就像印刷厂里的纪念册一般,比我的剪贴本好多了。
而今,赵老师又以73岁的高龄,开始踏上了向高科技——电脑进军的新旅程,充分表现了他的“老而好学”的可贵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聪明睿智与艺术活力,真是可钦可佩,可庆可贺!
2008年6月3日深夜初稿
2008年6月13日下午修改
图片太多,没法找了,找到我发的文章之后翻拍的。翻拍效果不清晰,只上传三幅。
您看赵老师自己设计装订的书本。
赵老师除了书法,还搞绘画。
来源:山东昌乐刘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