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6年终锁边!3046公里绿带环绕,塔克拉玛干变了模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6:07 1

摘要:历时46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变了模样。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从那时起,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荒凉的土地就被纳入治沙的一部分。

历时46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变了模样。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从那时起,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荒凉的土地就被纳入治沙的一部分。

中国官方宣布,3046公里的绿色锁边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外围形成闭环,塔克拉玛干锁边工程取得重大胜利。曾经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真的开始变样了吗?

2024年1月,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一项特别的治沙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广核集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合作推进的“光伏发电+生态治理”的做法。

在这片原本植被稀疏、风沙肆虐的沙漠边缘,中广核正在悄悄推进洛浦万亩沙漠治理工程。

这个项目占地2.2万亩,相当于超过20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与以往不同的是,项目在沙丘之间铺设了大面积的光伏板。

这些光伏板不仅用于发电,还承担了遮阳、压沙、保湿等生态功能。而在板下,种植了大量耐旱植物,如美洲狼尾草和紫花苜蓿,形成了“农光互补”的生态系统。

在33.8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2.2万亩绿洲的存在是否只是“局部奇迹”?有没有可能是昙花一现?

从项目负责人杨健的介绍来看,这并不是一个“为了绿而绿”的工程。项目选址在日照充足、风能强劲的区域,洛浦 50 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达9.63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51万吨

而在生态方面,2024年6月,项目如期完成万亩绿化目标,种植草本植物面积超过1万亩,其中包括4027亩狼尾草(规划面积)和1800亩复播苜蓿(已实施面积)。

治沙用的是国内自主研发的“沙膜”技术,通过在沙地20厘米以下施加植物纤维粘合剂,使松散沙土具备保水保肥能力。这种技术不仅稳固了地表,还促进了微生物繁殖,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项目团队还采用了工程与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方式。在项目启动前,外围先铺设草方格与密木网,减少风沙流动。

在种植阶段,先种能耐高温、抗干旱的狼尾草,等狼尾草长好后收割掉,再在原地种苜蓿。狼尾草的根能帮忙固沙,收割后的茬还能给苜蓿遮点阳,这样就建立起一条生态修复的链条。

热伊汗古丽·图逊尼亚孜是项目的一名普通员工。在她的回忆中,过去的洛浦一带,风沙大的时候连门都不敢出。但现在,她每天都在三轮车上巡视电站周边,看着苜蓿、狼尾草一天天长起来。她说:“现在沙尘天气少多了。”

也有人担心,大面积铺设光伏板是否会改变地表热量分布,甚至压制原始生态演替。其实,光伏板并没有成为生态负担,反而成为生态的调节器

板下土地的水分蒸发减少,土壤温度更加稳定,植物成活率显著提高。项目区内的鸟类数量也在增加,这说明生态链正在逐步恢复。

经济效益方面,项目每年可提供约1000吨干草饲料,足以支撑140头牛或1660只羊的全年饲养需求。

这种方法效果很好,未来可以在更多沙漠边缘地区推广,实现环境和能源的双赢。

当然,塔克拉玛干不会因为一个项目就彻底改变。85%以上的沙丘仍处于流动状态,每年移动速度达数米至数十米

46年的时间,塔克拉玛干的边缘确实发生了变化。绿带锁边只是起点,更大的挑战仍在沙漠深处。但这条从1979年走到2024年的治沙之路,已经让人看到了希望。

“一块光伏板压住一撮沙,一撮沙里长出一株草,一株草养活一只羊。” 塔克拉玛干或许不会成为绿洲,但它不会永远是“死亡之海”。

真正的改变需要几十年、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而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还在继续。

来源:晓婷医生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