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正值“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苏州城市学院别出心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食育”深度融合,依托重点建设课程《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为学生们精心打造了一堂别具一格的“家国情怀课”,生动探索了“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9月18日,正值“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苏州城市学院别出心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食育”深度融合,依托重点建设课程《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为学生们精心打造了一堂别具一格的“家国情怀课”,生动探索了“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以史为鉴,铸魂育人:在“一粥一饭”中厚植爱国“德育”
课程伊始,苏州城市学院康养产业学院负责人、副教授张宇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为何要品读食物?”这一问题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堂摒弃了空洞的说教,而是从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娓娓道来,讲述着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岁月中,凭借乐观主义精神,将简单的食物化作生存的能量和希望的火种。接着又谈到延安的“洋芋擦擦”,一个个鲜活的“红色美食”故事,带领学生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坚韧与伟大。
“盘中餐”不仅是身体的营养来源,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民族记忆的载体。通过回顾历史,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如今能在明亮的教室里钻研“苏味文化和技艺”,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安宁。这堂课成功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饮食文化,让学生们在品味历史的“苦”与“涩”中,更加珍惜当下的“甜”与“美”,在心灵深处厚植了爱国情怀。
以食为媒,启智润心:在“一蔬一菜”中融通文化“智育”
作为一门专注于康养和江南饮食文化的专业课程,如何将家国叙事与“苏味营养”知识有机结合,是课程团队面临的挑战。他们巧妙地进行了创新融合,一方面,深入挖掘江南饮食文化中“勤俭持家、物尽其用”的智慧,并将其与革命年代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相连接。让学生们明白,“忆苦思甜”不仅是红色传统,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另一方面,课程对传统苏式菜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文化解读。色泽红亮的樱桃肉被赋予了革命旗帜的寓意,象征着革命的热情与坚定;经典的枣泥糕因其核心食材“红枣”,被解读为滚烫的“赤子之心”,寓意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这种独特的教学设计,不仅传授了美食的营养与技艺,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智育”实践。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文化土壤中发现并弘扬主流价值观,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贯通与升华,让学生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分。
以劳浸润,以美升华:在“知行合一”中贯通“劳育”与“美育”
这堂课不仅是理论的传授,更是一场“知行合一”的实践之约。由于课堂条件的限制,张宇通过“云端”对“忆苦思甜南瓜红米粥”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从食材的挑选、处理到火候的精准拿捏,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清清楚楚,让学生们在脑海中完成了一次“精神调味”。
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劳育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结合家乡特色,亲手制作一道“红色美食”,并探寻其背后的故事。这项作业将课堂延伸至家庭与社会,鼓励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价值,传承红色基因。在制作“红色美食”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精心准备食材、掌握烹饪技巧,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同时,课程引导学生发现革命先辈身上超越物质的“信仰之美”“奋斗之美”与“人性之美”,将审美教育从技艺的“小美”提升至家国的“大美”境界。通过亲手制作与品尝“红色美食”,学生们在与先辈的精神共鸣中,完成了深刻的“美育”体验与人格升华,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变。
这堂特殊的“九一八”主题课,是苏州城市学院在“融城思政”理念下,推动“三全育人”走深走实的又一次成功探索。它充分证明了,最好的教育往往藏于人间烟火之中,在寻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青年学子在“一粥一饭”中读懂中国故事,在知行合一中赓续红色薪火,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提供了生动的食育范本,也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做出了积极贡献。(陈世友 张宇)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