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有一位蒙古族学者,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民族文化的瑰宝。他是海春生,阜新蒙医医院院长、蒙医药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一位民族古籍收藏家、文化学者和多个文博机构的负责人。
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有一位蒙古族学者,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民族文化的瑰宝。他是海春生,阜新蒙医医院院长、蒙医药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一位民族古籍收藏家、文化学者和多个文博机构的负责人。
多年来,他在抢救、整理、研究民族文献的同时,不断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践行者。
工作中的海春生
自2016年起,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春生牵头筹建了蒙医药文化博物馆、阜新市政协文史馆、蒙古贞文化博物馆和蒙医药古籍文献数据中心等一系列文化平台。经他手收集、整理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已达20000余部,抢救性数字化蒙医药古籍2000余部,汇聚文物上万件套。其中不少蒙、藏文文献版本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极高的收藏、历史与研究价值。
2022年,海春生在蒙古贞文化博物馆创建了辽宁省首个“铸牢+博物馆”宣传教育研究基地。基地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为宗旨,通过文物古籍生动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让沉睡的文献“动”起来、“活”起来,至今已吸引社会各界数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这里不仅是展示民族历史的文化窗口,更成为党校、工会、学校等单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青海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客座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海春生长期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推动民族古籍的研究与传播。他多次策划并主办高层学术会议,如“大漠遗风民族古籍学术研讨会”“全国藏文古籍整理与研究高层学术论坛”等,深入挖掘民族古籍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和民族团结思想。
工作中的海春生
海春生还积极推动古籍走出库房、走向公众。他多次在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地举办古籍展览,并无偿向中国民族图书馆、西藏大学等单位捐赠古籍文献3000余件套。2023年,他先后参加“西藏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和赴蒙古国涉藏外宣活动,向外积极宣介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保护成果。
在学术方面,海春生成果丰硕。他主持出版《中国蒙医药珍本集成》《阜新文史集萃》等多部重要著作,整理、汉译多部蒙医药古籍,并在多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由他主持的课题《阜新地区契约文书档案中的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研究》荣获辽宁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因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工作中的突出贡献,海春生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辽宁省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作为辽宁省政协委员、阜新市人大代表,他始终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使命感,持续致力于让民族古籍焕发新生、让中华文化绵延传承。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