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2025年重庆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推进会在潼南召开。一场关乎全市2.4万余株“绿色古董”未来的重要会议,首次召开,为何将观摩现场和主会场都放在了潼南?
9月18日,2025年重庆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推进会在潼南召开。一场关乎全市2.4万余株“绿色古董”未来的重要会议,首次召开,为何将观摩现场和主会场都放在了潼南?
答案,藏在潼南为古树名木撑起的一张“规范化、数智化、精细化、社会化”的立体保护网中。
数智招:从“经验派”到“技术流”的智慧守护
在潼南,每一棵古树都有“电子身份证”。作为全市首创,我区开发上线的“古树名木保护”数字化应用,让93株古树名木实现“一树一码、扫码知源”。
这套系统有多灵敏?数据显示,它的风险预警平均时延不超过3秒,识别准确率高达75%以上,平均每月有5000人次的活跃度,已成功发现并处置了28起相关事件。过去靠护林员双脚巡查的传统模式,如今已升级为“AI风险识别+物联感知”的24小时不间断守护,真正实现从“传统经验”到“整体智治”的跨越。
精细招:从“一本帐”到“一树一档”的精准画像
保护古树,先要摸清家底。2024年,区林业局、区城市管理局组建联合专班,对全区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开展“地毯式”普查,不仅新增了27株后备资源,更让每一棵古树的“数字档案”实现100%完善。
从日常巡护到定期巡查,从一级古树的“一周一巡”到三级古树的“一季一巡”,精细化的管护方案确保“有人管、常跟踪、无遗漏”。先后投入300余万元资金,对63株古树实施“一树一策”科学修复,让衰弱的古树重焕生机。
社会招:从“独角戏”到“协奏曲”的全民参与
古树保护,不能只靠政府唱“独角戏”。我区探索出一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路子。
通过创新推出认养管护模式,成功吸引21家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参与,累计认养古树名木54株,募集社会资金20万元。同时,为传承古树基因,建成专业化的五桂楠木繁育基地,推出“我在潼南有棵树”品牌活动,让市民在认购苗木中收获参与感与价值感。
此外,签订全市首单古树名木商业保险,93株古树名木按保护等级总投保金额299万元,为古树的灾害风险赔偿和救护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渠道。
将首次推进会放在潼南,是对其先行先试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希望将这份宝贵的“潼南经验”播撒到山城各地,让每一棵“绿色活文物”都能“老当益壮”,在重庆大地上续写新的传奇。
记者 张凡 实习记者 黄紫轩
编辑 范 婷
编审 胡 婕
监制 李川莲
来源:潼南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