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我购物车的是“文化自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6:18 1

摘要:“结束了北京之行,行李箱里最让我珍视的,便是几支来自故宫立体雕花的口红,我要送给闺蜜,她一定会喜欢的。”35岁的小林每次出去游玩都会带着各式各样的国潮物件回来。说话间,还分享着上次出门入手的国潮首饰——一枚以敦煌飞天飘带为灵感设计的银戒指,转动戒圈时,还能看到

民间艺人手工钩织的“婚娃”满满国潮元素。

正在热销的“古韵三晋”文创卡牌上融入山西古建与文物元素。

“山河文创”原创印着精美国潮图案的帆布包。

市民杨女士的女儿特别喜欢穿着国潮汉服出游。

某化妆品牌推出浮雕着古代爱情故事的口红。

“结束了北京之行,行李箱里最让我珍视的,便是几支来自故宫立体雕花的口红,我要送给闺蜜,她一定会喜欢的。”35岁的小林每次出去游玩都会带着各式各样的国潮物件回来。说话间,还分享着上次出门入手的国潮首饰——一枚以敦煌飞天飘带为灵感设计的银戒指,转动戒圈时,还能看到内侧刻着的细小篆书“长安”。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全国的商圈、高校、文旅景点随处可见。当国潮从“小众爱好”变成“大众潮流”,年轻人的买单行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消费,成为一场与传统文化对话、与民族自信同行的青春表达。
从“追洋”到“捧国”:
消费清单里的文化转向
十年前,小林还在为攒钱买一双国外潮牌运动鞋而兴奋;如今,小林的衣柜里80%是国潮单品,从绣着晋祠侍女纹样的帆布包,到印着苏州园林窗棂图案的牛仔裤,每一件都能说出背后的文化故事。这种消费转向,不是个例,而是一代年轻人的集体选择。
得物App发布的《2024国潮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平台国潮国货消费中,95后、00后占比高达82.6%,其中00后消费占比接近六成;天猫数据则显示,2024年“6·18”大促期间,国潮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58%,远超整体消费增速。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对国潮的消费不再局限于“平价尝鲜”——报告中提到,95后受访者能接受国潮产品单价在1000元及以上的比例达到28.8%,比其他年龄段高出12个百分点。
国潮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从服装鞋子、首饰配饰到生活装饰品、美妆护肤,再到潮流玩具、食品饮料等,国潮元素无处不在。例如:凤凰自行车在得物App新增用户中的95后占比达65%,其酷飞公路车销量同比增长近9倍;国货美妆品牌稚优泉推出的国风主题“梅竹双喜礼盒”,掀起了“新中式彩妆”热潮;六桂福、周大生等品牌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黄金珠宝产品,在得物App上备受追捧,销售额迅速突破百万元。
“以前觉得穿洋牌才有面子,现在戴一块国潮手表出门,朋友会围着问‘这是哪个品牌?纹样好特别’,我能骄傲地讲半天背后的文化典故。”26岁的张哲,去年花1500元买了一块以北宋建筑纹样为设计灵感的国潮手表,表盘上的斗拱图案会随着指针转动而呈现不同光影。他说,这笔消费让他感受到的,是“文化认同带来的底气”。
太原国潮正当时:
从非遗工坊到夜市街头,处处是文化新表达
太原的国潮魅力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文创产品上。在太原古县城,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民俗盛宴轮番上演。舞台上,传统非遗项目纷纷亮相,剪纸艺人以纸为画布,剪刀为笔,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糖画艺人用溶化的糖液,绘制出各种吉祥图案,引来孩子们的阵阵欢呼;面塑大师则用双手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人物和动物,每一件都堪称艺术品。
舌尖上的创新可以说是太原国潮最“有味道”的表达。柳巷夜市里,传统的头脑被装进印着古太原街景的陶瓷小盅,配着小巧的烧麦,成了游客必尝的“国潮早餐套餐”;街边的咖啡馆里,“煤球蛋糕”配“陈醋美式”成了网红搭配,黑色的蛋糕模仿煤炭造型,入口却带着巧克力的甜,配上微酸的陈醋咖啡,成了外地游客打卡的“必体验项目”。“一开始觉得奇怪,尝了之后发现还挺搭,这就是太原特有的国潮味道吧。”来太原旅游的郑州游客小李,举着“煤球蛋糕”拍照时笑着说。
文创产品作为国潮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在太原蓬勃发展。从以晋祠、太原古县城等景点为原型制作的冰箱贴、钥匙扣,到以山西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笔记本、书签,再到融入晋剧元素的手办、饰品,每一件文创产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充满了创意和趣味。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是纪念品,更是传播太原文化的使者,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与魅力。
太原的国潮之风,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在未来,太原将继续深挖文化内涵,推动国潮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让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在国潮的浪潮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买单不是“跟风”:
年轻人要的是“文化共鸣”,不是“元素堆砌”
在国潮消费的热潮中,年轻人并非盲目跟风。他们对“国潮”的判断,有着清晰的标准:不是印个龙纹、写个汉字就是国潮,而是要真正读懂文化内涵,用现代设计讲好传统故事。
在杭州一家国潮工作室,95后太原设计师嘉琪正在调整一件新推出的“悟空系列”书签。书签主体是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头戴凤翅紫金冠,两根长长的雉鸡翎随风飘动,仿佛下一秒就要腾云驾雾而去;身着锁子黄金甲,每一片甲叶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在光线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彰显着美猴王的不凡身份;脚蹬藕丝步云履,脚踏五彩祥云,手持如意金箍棒,眼神中透露出桀骜不驯与勇往直前的坚定。仔细端详,就连孙悟空面部的毛发、金箍上的纹理都清晰可见。
这种对“深度文化表达”的追求,也体现在年轻人对“伪国潮”的抵制上。去年,某品牌推出一款“国潮卫衣”,仅在胸前印了一个模糊的“龙形图案”,就宣称“非遗传承设计”,被网友扒出图案是随意拼接的素材,最终因销量惨淡下架。“我们不是不买单,是不买‘敷衍的单’。”00后大学生王萌说,她曾拒绝过一款印着“敦煌”二字却毫无敦煌元素的口红,“连莫高窟的配色都没搞对,还好意思叫国潮?”
年轻人的“挑剔”,倒逼国潮品牌从“元素堆砌”转向“文化深耕”。花西子化妆品牌为了做“苗族银饰系列”彩妆,团队多次深入贵州苗族聚居地,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银饰锻造工艺,最终将银饰纹样雕刻在彩妆外壳上,还推出了“苗族银饰妆”教程;李宁为了设计“敦煌系列”运动服,与敦煌博物馆合作了“丝绸之路”项目。这个合作项目以敦煌文化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灵感,结合了时尚潮流的设计和语言表达,推出了一系列敦煌IP文创产品。这些品牌的努力,都被年轻人看在眼里——花西子“苗族银饰系列”上线首月销量破亿,李宁“敦煌系列”卫衣长期处于售罄状态。
对年轻人来说,为国潮文化买单,买的是“认同感”:看到产品上的文化符号,能想起自己读过的历史、看过的展览、喜欢的故事;买的是“审美契合”: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的碰撞,刚好戳中自己的时尚品位;买的是“情感连接”:用一件国潮单品,就能和同样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找到共同话题,形成“同频的社交”。
从“消费”到“传承”:
让国潮文化“活”在当下
年轻人为国潮文化买单的行为,早已超越了“拥有产品”的范畴,延伸出“学习文化”“传播文化”“创作文化”的链条。在社交平台上,#国潮穿搭教程# #非遗文化手工体验# #我的国潮设计灵感#等话题的阅读量均超过10亿次。00后姑娘小乔,因为喜欢国潮汉服,开始系统学习汉服形制知识,现在她不仅能分辨不同朝代的汉服款式,还会自己简单缝制汉服配饰。“很多朋友因为我的分享,开始了解汉服文化,甚至去博物馆看相关展览,这太有意义了。”小乔和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说道。
还有不少年轻人,把对国潮文化的热爱融入到职业选择中。95后小宁,大学毕业后放弃了互联网公司的offer,回到家乡平遥在网上开了一家平遥推光漆器的小店。平遥推光漆器是中国四大著名漆器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闻名。2006年,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宁说:“我身边朋友几乎人手一件漆器物品,女生大多喜欢首饰盒。要好的朋友结婚我也会送一件漆器首饰盒,他们特别喜欢,觉得非常珍贵。”
这种从“消费”到“传承”的转变,让国潮文化真正“活”了起来。以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多依赖专业的学者、匠人;现在,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从“书本里”“博物馆里”拉到“日常生活里”——穿国潮服饰是传承,分享文化故事是传承,设计国潮作品也是传承。他们用青春的活力,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国潮的未来:
需要年轻人的热爱,更需要“文化深耕”
如今,为国潮文化买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国潮要想“长红”,不能只靠一时的热情,还需要品牌、社会共同努力,让国潮文化真正扎根。对年轻人来说,对国潮文化的热爱也需要“理性”。要学会分辨“真国潮”和“伪国潮”,不被噱头裹挟;同时,也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国潮的发展,允许品牌有“试错”的空间,共同推动国潮文化的进步。就像嘉琪说的:“我买过一款国潮眼影盘,虽然有一个色号有点飞粉,但我会给品牌留言提建议,而不是直接否定。我希望它能越来越好,而不是消失。”
对社会来说,要为国潮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比如举办更多“国潮设计大赛”,为年轻人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建设更多“传统文化体验基地”,让年轻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国潮、喜欢国潮。
当年轻人为国潮文化买单时,他们买的不只是一件产品,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是对民族自信的践行与传递。从“穿在身上”的国潮服饰,到“用在日常”的国潮文创,再到“刻进心里”的文化自信,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国潮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社交语言、一种传承力量。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贾蔚然

来源:山西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