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电影《731》定档于今日上映。当“九一八”与“七三一”两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惨痛记忆的数字重叠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近代中国那段沉痛的血泪史,更应从中读懂侵略的本质、理解国家积弱所带来的苦难,并深切意识到——铭记历史,何以重要。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为了珍视与守护和平。
抗战电影《731》定档于今日上映。当“九一八”与“七三一”两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惨痛记忆的数字重叠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近代中国那段沉痛的血泪史,更应从中读懂侵略的本质、理解国家积弱所带来的苦难,并深切意识到——铭记历史,何以重要。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声爆炸,炸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痛的伤口。
那一日,月光下的碎片泛着冷光,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两年后的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实验室的手术灯刺破黑暗,映照在活体解剖台上凝固的血迹……
这两个历史场景,并非孤立的片段,而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野心不断膨胀的必然结果。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的残历碑。
九一八事变绝非偶然,而是日本“大陆政策”长期酝酿的产物。
自日本明治维新后便将侵略中国、称霸世界作为既定目标,1927年的“东方会议”更是明确提出“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狂妄计划。
此时,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军侵略采取不抵抗态度,国际社会也因自身利益考量,未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形成有效遏制。这种“默许”与“退让”,让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愈发膨胀,他们将东北视为“战略后方”与“试验场”,为后续更残酷的侵略行为铺路。
短短四个多月,128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3000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被奴役的生活。
而731部队的建立与暴行,正是这种侵略“极端化”的直接体现。
1932年,石井四郎在哈尔滨平房区秘密建立细菌战基地,依托伪满洲国的殖民统治,开展惨无人道的生物武器研究。在这里,日军将活人称为“马路大”(日语意为“原木”),进行活体解剖、细菌注射、冻伤实验、毒气实验等一系列反人类暴行——他们不使用麻醉剂,直接剖开“马路大”的胸膛,观察器官衰竭的全过程;将受害者关入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低温舱,记录体温降至0℃以下时皮肤冻结、肌肉坏死的生理反应;向俘虏体内注射鼠疫、霍乱、炭疽等细菌,观察传染病的传播与发病机制……
据史料记载,仅在平房区基地,就有无数无辜平民死于这些实验,这还不包括日军在华北、华东等地使用细菌武器造成的数百万平民伤亡。
从九一八事变的领土侵占到731的生命践踏,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条残酷的逻辑链:侵略战争是人类的噩梦,当侵略者的野心如野火蔓延,战火便会从疆土掠夺烧向生命尊严;而一个国家若失去反抗的勇气与能力,便会成为侵略者肆意宰割的对象。
电影《731》海报。
一位观众在观看电影《731》后写道:“以前课本上的‘731’只是一个知识点,我背得出时间、地点,却不懂它背后的苦难。直到看到电影里,同胞们因为注射细菌试剂,皮肤一点点溃烂,看见妈妈抱着孩子哭着说娘带你回家,我才明白,历史课本上的一行字,是多少人的一生。”这种“沉浸式”的历史还原,让观众在情感冲击中理解历史的重量。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走进影院观看《731》,当然不是简单地“看一部电影”,而是我们这代人与历史对话、承接记忆的重要方式。
在电影《731》中,导演用细腻的细节还原了历史场景,那些具体的人物与故事,让“受害者”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名有姓、有情感、有家庭的鲜活生命。
当今,日本右翼势力试图淡化甚至否认历史真相,在教科书删除相关暴行记载,政客频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些行为正是对历史的漠视。
然而,相较于文字的概括性表述,电影则以具象化的镜头语言,让历史从“遥远的事件”变成“可感知的苦难”,填补了我们这一代对历史认知的“空白”。
历史证明,对侵略的纵容就是对和平的背叛,对历史的遗忘就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这便是“9·18”与“731”教会我们最沉重也最深刻的道理。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就是传承这份记忆,守护当下的和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京照相馆》《东极岛》《731》等电影在此背景下陆续推出,这是中国对历史记忆的主动守护,是对和平信念的坚定传递。这三部电影如同三块拼图,从不同角度构建起抗战历史的“立体图景”,让我们看到抗日战争不仅是军队在战斗,更是全民族的苦难与坚守。
在网络上不时有人质疑:在和平年代,反复讲述抗战历史、拍摄苦难题材电影,是不是在“宣扬仇恨”?当然不是!中国人民从未想过要将仇恨延续,而是希望通过铭记历史,让世界警惕战争的危险,让和平的理念深入人心。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的一家照相馆为视角,通过老板陈默留下的百余张照片底片,每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个生命的遭遇都是南京大屠杀的一个缩影。电影《东极岛》将目光投向1942年的浙江东极岛,聚焦一群普通渔民的救亡行动。渔民们冒着被日军发现的风险,在茫茫大海上与日军周旋,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而《731》则聚焦生物战暴行,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的行径,填补了抗战题材中对于日军细菌战生物战叙事的空白。
电影《南京照相馆》宣传海报。
这三部电影虽主题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内核。它们都在讲述“人”的故事,都在传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信念。
看完这一幕幕电影,走出电影院,看到现在和平盛世下的万家灯火,才发现这就是这些电影给我们的最好的“彩蛋”!
我们不是要渲染仇恨,而是要让后人记住: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儿今日为国而战,若不能归,娘勿念。只愿中华早日强盛,不再受辱。”
80年前,我们胜利了!永远告别了那段屈辱史,8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守护这份和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