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商标,全是假的!百年巨头沦为“贴牌大王”,南极人直呼内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6:02 1

摘要:最近,跨国巨头飞利浦大量产品被爆出是贴牌,也就是由代工厂生产,而不是飞利浦自己生产的。

知名国际品牌竟是“贴牌大王”!

最近,跨国巨头飞利浦大量产品被爆出是贴牌,也就是由代工厂生产,而不是飞利浦自己生产的。

雪上加霜的是,飞利浦正面临着一亏再亏。

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6月,飞利浦集团总营收84.34亿欧元,比2024年上半年降低1.66亿欧元,同比下降2%。

而早在2021年时,飞利浦就曾净亏损17亿欧元,2023年又净亏损11.42亿欧元,两年亏损近30亿欧元。

曾经的欧洲电子企业巨头,为何沦落成这样?为何成了家电界“南极人”?

回顾飞利浦过去的发展,那可谓突飞猛进。

1891年,飞利浦诞生在荷兰小镇埃因霍温一家破旧纺织厂。

创始人杰拉德·飞利浦从小喜欢科技研究,在他33岁那年,凭借着对创业的执着,飞利浦成功从父亲弗雷德里克·飞利浦那里拿到了创业基金。

他摒弃主流的竹丝灯丝,另辟蹊径采用碳化灯丝,不仅提升了灯泡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得益于此,这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很快在照明行业站稳了脚跟。

1895年时,飞利浦的业务大量增加,他邀请亲弟弟安东·飞利浦来公司协助自己。

入职当年,安东·飞利浦就销售了20万只灯泡,1898年安东又带领团队销售灯泡突破100万只。

兄弟二人,一人负责技术,一人负责市场,靠着过硬的品质,和强劲营销,他们生产的灯泡迅速占领欧洲市场。

1900年,飞利浦产量达300万只,成为欧洲第三大白炽灯制造商。

但飞利浦不甘心只做灯泡,他的实验室里各种产品层出不穷。

从1927年开始,收音机、电动剃须刀、电视机等受消费者钟爱的小家电纷纷从飞利浦公司面市。

飞利浦就像开启了潘多拉盒,在创新的路上,干劲十足。

到了20世纪,电饭煲、电热水壶、冰淇淋机、吐司机、咖啡机、节能灯,甚至CD机、DVD等各种产品,应有尽有。

除此之外,飞利浦还是半导体和医学领域的佼佼者。

20世纪50年代,飞利浦开发了世界首批便携式x光胸透机,用于筛查肺结核,这项设备让医生们开始通过影像检查病人的身体。

20世纪80年代,飞利浦出资成立世界首屈一指的半导体公司阿斯麦,正式进军半导体领域。

飞利浦控股的阿斯麦巅峰时市值一度超过4100亿美元。

产品多元搭配强势营销,让飞利浦在1996年净赚401.4亿美元,夺得《财富》排行榜第53名。

不到百年时间,飞利浦从乡镇小工厂逐步登上欧洲企业巨头宝座,成为全球照明行业的大哥。

飞利浦夺得欧洲霸主的背后,离不开多元化的产品发展路线。

它的业务涉及照明、全品类家电以及医疗器械,丰富的产品线一度让飞利浦日渐强大走向企业金字塔顶端,却也成了飞利浦发展的绊脚石。

然而,产品线分散最大的缺点就是人力、物力、时间成本消耗巨大。

于是,20世纪末开始,以西门子、通用、三星、LG为代表的电子产品飞速发展,此时的飞利浦却受困高成本运营发展迟缓并进入长期亏损状态。

在竞争对手强势围攻下,飞利浦可谓内忧外患。

为扭转局面,2004年,飞利浦开启了卖卖卖模式。

从芯片,电视机,音频视频到小家电,从半导体巨头阿斯麦到曾经带领飞利浦走向辉煌的照明业务,都在转型中被抛售出去。

首先是PC显示器业务和电视业务,它们分别于1988年和2008年先后被卖给了冠捷科技;

接着手机业务、影音业务也都被卖出。

而发家的照明业务在陪伴了飞利浦127年后最终易主。

不仅如此,半导体巨头阿斯麦,也在2018年被飞利浦彻底清仓。

到了2021年,飞利浦甚至把家电业务巨额出售给了高瓴资本。

至此,飞利浦和家电业务彻底拜拜。

虽然靠着“贴牌”,飞利浦赚得了一些,比如仅2021年,飞利浦就从冠捷赚了高达17.78亿元的贴牌费用。

但采用断臂求生的改革策略,并没能让飞利浦扭转亏损颓势。

早在2011年,飞利浦就全年亏损高达12.9亿欧元。

到了2018年,飞利浦净利润为280.7亿美元,仅为1996年的70%,排名从53掉至423。

2024年,飞利浦净利润更是断崖式下跌至194.93亿美元,不足1996年的一半。

曾经的辉煌早已不再,飞利浦看似光鲜,实则千疮百孔。

从巅峰的全球53名到跌出500强,飞利浦的没落与它追求的多元发展及反复出现的质量问题密不可分。

飞利浦本想通过多元产品创收,却被其高额的运营成本所拖累。

从照明业务、半导体系统、家用电器、音响电视延伸到医疗设备甚至金融服务,都有涉及却没兼顾得当。

贴牌业务产生的质量问题则在进一步拖垮飞利浦。

在利益的驱使下,贴牌企业为穷尽品牌价值,压缩成本,贴牌产品五花八门,质量难以保证。

而飞利浦对授权企业贴牌产品质量监管懈怠,导致质量问题一再出现。

飞利浦不仅贴牌产品质量堪忧,它的核心业务医疗器械似乎也不太给力。

据报道,飞利浦从2021年起,就陆续有不合格呼吸机产品被大量召回,为此,飞利浦需承担的赔偿金超5亿美元。

除呼吸机外,飞利浦公司其他医疗器械,也有不少因质量问题被召回。

仅2025年,在国家药监局网上就有超5条医疗器械召回信息。

面对重重问题,飞利浦采取裁员缩减成本以争取喘息之气,仅2023年就在荷兰总部裁员掉了1100人,2025年3月又裁掉2600人。

飞利浦如此大规模裁员的行为,让人难免产生大厦将倾的错觉。

如今,市场竞争白热化,相比飞利浦,它的老对手西门子和GE医疗战绩辉煌。

除GE在中国市场稍有回落,西门子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这一战,飞利浦被甩了老远。

在强大的对手面前,飞利浦似乎有点后继无力。

飞利浦历经百年,从辉煌走向没落,它的衰败不是突然降临的。

而是在每一次对初心的背离、对消费者尊严的轻蔑中,逐渐耗尽了所有信誉,最终被市场抛弃的。

飞利浦若想走出困境,或许严格把控产品质量,重拾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任是绕不开的路径。

同时,如果能精准布局中国市场,赢得中国市场大丰收,将会为其注入强大力量。

毕竟中国市场为飞利浦贡献了约10%的全球营收,稳居公司全球第二大市场位置。

未来消费者是否还会为飞利浦买单,还在看它现在如何做。

来源:鬼谷子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