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为之光 照健康之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5:59 1

摘要:中华医学会百十载耕耘,见证并引领中国外科事业发展。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这些积淀既是弥足珍贵的经验财富,更是面向未来的发展基石。一、历史回眸:学会与外科发展的世纪交响1915年2月5日,伍连德、颜福庆等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满怀科学强国的伟大理想在上海集结,正

——庆祝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 中华医学会专家委员刘凤珍

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纪念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

中华医学会百十载耕耘,见证并引领中国外科事业发展。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这些积淀既是弥足珍贵的经验财富,更是面向未来的发展基石。一、历史回眸:学会与外科发展的世纪交响1915年2月5日,伍连德、颜福庆等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满怀科学强国的伟大理想在上海集结,正式宣告中华医学会成立。学会成立以来,一直伴随着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成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外科学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外科学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1940年吴英恺教授完成我国首例食管癌切除手术,1951年曾宪九教授成功实施我国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1953年吴阶平教授提出一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重要理论,1958年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成功救治89%大面积烧伤,1963年陈中伟教授完成世界首例完全断肢再植术。老一辈外科工作者就是这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开创了全新的发展局面。中国外科学发展的百年历程,从最初每年只能完成几十例简单手术,发展到如今年手术量超过6 000万例,其发展速度之快、质量提升之显著,在世界医学史上堪称奇迹。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外科人的智慧与勇气,更体现了解决医学问题、贡献中国智慧的学术追求。《中华外科杂志》作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会刊,肩负着记录与推动中国外科学发展的重任。其前身《外科学报》创刊于1951年,标志着中国外科学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52年,经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大会决议,杂志由外科学分会接办并更名为《中华外科杂志》;1953年编辑部迁至北京。杂志早期编委会成员包括黄家驷、吴英恺、吴阶平、曾宪九、裘法祖等外科大师,在他们的主持和带动下,杂志自创刊伊始便确立了求真务实、学术争鸣的办刊作风,发展成为我国外科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外科综合性期刊。七十余年来,杂志忠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科学界发展的壮丽篇章,见证了无数重要学术成果的诞生。正如裘法祖教授所言,《中华外科杂志》是新中国外科学发展的珍贵史册。

学科建设:奠定外科学坚实根基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外科学分会迎来了蓬勃发展。原隶属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的部分学科逐步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形成了各自的专科分会,如1980年成立的骨科学分会、1981年成立的泌尿外科学分会,以及随后相继成立的胸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小儿外科等分会。针对当时基本外科领域的两大难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与肝胆管结石,由曾宪九教授提议并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于1983年成立了外科学分会最早的两个专业学组:胆道外科学组和门静脉高压学组。发展至今,外科学分会各专业学组已增至16个,各专业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全面引领着外科学各亚专业的学术与技术发展方向,为我国外科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与《中华外科杂志》在我国外科诊疗规范化建设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2013年以来,分会各专业学组牵头制定的临床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通过杂志平台系统发布:在疾病诊疗领域,涵盖胰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及腹股沟疝、急慢性胰腺炎等常见病;在技术操作层面,规范了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胰腺癌根治术等前沿技术;在围手术期管理方面,制定了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防治、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肿瘤患者营养支持等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学会与杂志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指南解读巡讲。例如,2018—2023年《中华外科杂志》组织开展的“普通外科感染性疾病规范化诊治案例交流会”,通过30余场全国巡讲和专家共识制定,有力推动了胆道外科抗菌药物规范应用。这种“指南制定-学术推广-临床落地”的闭环模式,实现了从学术规范到临床实践的完整转化,显著提升了我国外科诊疗的同质化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交流平台。各专业学组每年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会议和活动,参会人员覆盖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这种“金字塔”式的学术交流模式,既促进了先进诊疗技术的普及推广,又实现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的经验共享,有效提升了全国外科整体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组织开展国际交流的历史可追溯至1972年,当时派出以吴蔚然教授为团长的代表团赴美访问,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医学界首次组团访美的重要交流活动。200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与亚洲外科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外科周暨第十六届亚洲外科年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 000名代表参会,创下当时亚洲地区外科会议规模之最。2009年,我带领由200余名专家组成的中国外科代表团参加美国外科学院第95届学术年会,9项研究成果入选大会报告,充分展示了中国外科学界的成果和风采。如今,中国外科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不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大量高质量研究结果,更深度参与国际诊疗指南制定,在世界外科舞台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传承创新,续写外科华章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自创立之初,就将青年外科医师的培养置于重要地位。正是一代代外科人的薪火相传,铸就了中国外科今日的繁荣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实的临床外科基本功始终是外科医师的立足之本。1961年,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由外科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黄家驷教授牵头,总结凝练出北京协和医院“三基、三严”的临床医师培养理念。这一理念如春风化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核心思想。“三基”即要求青年医师在学习过程中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严”则强调在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中,秉持“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和严肃的态度”。裘法祖教授曾提出要避免成为“眼高手低”的外科医师。对于青年外科医师而言,接受先进的高等教育并不等同于具备高超的诊疗水平。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所学的操作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焕发真正的生命力。近年来,随着外科各专科的不断发展壮大,专业方向日益细化,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专业细化后,部分外科医师基本功不够扎实,临床思维受限,出现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管状视野”。吴英恺教授早在1991年纪念《中华外科杂志》创刊四十周年时,就曾为外科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发出呼吁。只有重视基本外科的培养,坚持全面系统的外科培训,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不仅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与《中华外科杂志》立足外科临床需求,开展了一系列促进青年外科医师成长的学术活动:2012—2019年举办全国普通外科青年医师学术论坛暨“中华外科青年学者奖”评比;2016—2020年开展全国普通外科中青年医师手术展演暨“中华外科金手指奖”评比;2015—2020年在全国26个省区举办基层医师规范化培训暨青年医师成才计划项目视频巡讲活动,将先进的手术技术和理念真正传播到基层,惠及超过万名基层外科医师,他们的成长与进步使无数患者受益。2016年,我作为总召集人,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委会与《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的共同组织下,成立了中华外科青年医师学术研究社(简称青研社),下设肝脏外科、胆道外科、胰腺外科、胃肠外科、结直肠外科5个研究组,旨在促进各专业青年医师的交流合作与创新发展。目前,青研社已开展多项高质量多中心临床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其中《中国胰腺囊性肿瘤外科诊治现状分析2 251例报告》《胆囊癌的临床分型和预后关系初步分析:多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两篇论文分别荣获第四届、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如今,很多曾经的青年外科学者已在各专业领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这些举措不仅为青年外科医师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我国外科学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外科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四、未来展望:开启外科新征程站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与医学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交汇点,我国外科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学科发展的引领者,中华医学会肩负着推动外科学在新时代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临床诊疗规范化建设方面,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外科诊疗体系。要充分发挥循证医学的指导作用,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与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建立动态更新的临床诊疗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重点推进手术技术标准化、围术期管理精细化和并发症防控系统化,着力构建覆盖诊疗全流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为患者提供安全、规范、优质的医疗服务。基础研究创新是推动外科发展的源动力。曾宪九教授关于“外科的实验研究是基础医学和外科临床的桥梁”的论断,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要重点聚焦肿瘤分子分型与精准治疗、微创技术革新、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前沿领域,建立“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范式,实现“临床-基础-临床”的转化研究闭环。特别要警惕科研功利化倾向,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切实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人才是学科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建立可持续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实施青年医师培训计划等措施,着力培养兼具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的复合型青年人才,助力新一代外科医师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素未养的学者型医师。学术期刊的建设关乎学科影响力与话语权。要科学认识SCI等评价指标的工具属性。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的同时,重点提升本土期刊影响力。关键要严把学术质量关,优化同行评议制度;推进数字化转型,完善出版服务体系;加强国际编委队伍建设,扩大期刊国际影响。要使《中华外科杂志》真正成为展示中国外科成就的窗口、服务临床实践的平台、促进学术交流的纽带。薪火永续,再启新程。站在110周年的新起点,我们既要传承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更要勇立时代潮头,开创外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外科医师是神圣而富有使命感的职业,选择成为外科医师,就意味着选择了付出、担当、牺牲和奉献。外科医师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职业,唯有摒弃浮躁、潜心钻研、终身学习,方能持续精进。在此,谨与全国外科同仁共勉:以坚实之基,筑外科高峰;以笃行之志,拓医学新程,携手推进中国外科学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2025年,是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的纪念日子,作为中华医学会的一份子,作为中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华医学会始终秉承“团结医务工作者,传播医学科学知识,弘扬医学道德,崇尚社会正义”的宗旨,在医学教育、科研创新、临床实践和健康普及等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行为医学分会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自1989年成立以来,始终与中华医学会同频共振,以“行为决定健康”为核心理念,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回首分会36年历程,沈家麒、杨菊贤、杨志寅、白波、季建林等历届主任委员以开拓者的勇气、科学家的严谨和医学家的仁心,引领行为医学从边缘学科发展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柱。他们的贡献不仅为中华医学会增光添彩,更在中国医学史上镌刻了深刻的印记。

▉ 二、拓荒奠基:沈家麒、杨菊贤教授与行为医学的早期探索1990年,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及生物反馈分会(行为医学分会原名)在天津召开成立大会,沈家麒教授当选首任主任委员,杨菊贤教授作为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和第二届主任委员,成为学科早期发展的核心推动者。两位教授深耕中医和西医,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提出“双心医学”理念,将心理干预融入心血管诊疗,开创了行为医学临床应用的先河。杨菊贤教授是中国将哲学和心理学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生命木桶理论的创立者。他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主编的9部专著和400余篇论文中,更在于他培养了一代代青年学者。他主持的“心理行为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奠定了行为医学的科研范式。2024年,杨菊贤教授因病逝世,但他的精神永存。他的一生诠释了老一辈医学家“以行为护健康,以奉献铸学科”的使命担当,激励后人接续奋斗。

▉ 三、学科崛起:杨志寅教授与行为医学的体系化建设2005—2012年,杨志寅教授接任第三届和第四届主任委员,开启了行为医学学科体系化建设的新阶段。2007年,杨志寅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行为决定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灵魂,行为健康是健康的基石”“健康行为显智慧,知之而行是智者”的重要理念。在WHO提出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限酒戒烟、心理平衡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加上良好睡眠和早诊早治,以此健康六大基石为基础,把预防疾病的关口前移,普及健康的理念,揭开了行为医学由科学研究向“大众行为健康”推进的序幕。他主编的《诊断学大辞典》被刘德培院士评价为“填补国际空白”,其英文版的筹备更是推动了中国行为医学的国际影响力,主持编撰的《行为医学》(第1版、第2版),为国家行为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他创办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从普通期刊跃升为被北大核心、Scopus、CSCD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成为学科交流的重要平台。此外,他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行为决定健康”科普丛书,出版30余部,惠及千万家庭,使行为医学从学术殿堂走进百姓生活。2010年,他与钟南山院士、王陇德院士共同参与上海世博会“话健康”活动,首次将“行为决定健康”理念推向公众视野,成为健康科普的经典案例。▉ 四、国际接轨:白波教授与行为医学的创新发展2012—2019年,白波教授当选第五届、第六届主任委员,推动行为医学分会迈入国际化与多学科融合的快车道。他主导分会正式加入国际行为医学会,在国际行为医学大会首开“中国专场”,在Int J Behav Med出版“中国专刊”,并在分会成立相关学组,形成覆盖基础研究、临床诊疗、科普教育等领域的完整体系。2016年12月3日,白波教授荣获“2016中国健康传播大使”荣誉称号。为了增加国人对中国行为医学的了解,记录成绩、展示历史、总结经验,济宁医学院面向全国征集行为医学史料,编撰出版了会史——《行为医学在中国》(第1版、第2版)。白波教授注重科研与实践结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0余项,主编《行为医学临床培训教程》《神经生物学》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将神经生物学与行为医学交叉研究推向新高度。2015年,分会被评为中华医学会“优秀专科分会”,成为国内医学专科建设的标杆。2017年,分会在中华医学会90个专科分会中率先成立党的工作小组,开启了党建引领学会发展的新纪元。

▉ 五、时代使命:季建林教授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化2019年,季建林教授接任第七届主任委员,紧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行为医学服务国家需求。他主导成立“中国躯体化症状诊疗研究中心”,探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解决综合医院非心理专科的诊疗难题。他坚持“高端引领”和“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充分发挥行为医学分会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科学普及、技术传播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推动了中国行为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启动了“健康中国-行为医学分会在行动”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活动。为应对突发应急事件引起的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组织行为医学专家编写了《突发应急事件公众心理应对指南》系列丛书及影音资料等多部科普作品,为我国突发应急事件提供了心理援助“行为医学方案”。分会还通过“科普教育全国百城巡讲”“科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健康中国行”等活动,将行为医学理念渗透至基层。我刘凤珍作为世界养生大会执行主席,联合国千年计划健康中国行组委会发起人我们不负时代使命坚定向前!

▉ 六、成就与影响:分会助力中华医学会的荣耀之路学科建设:从单一学科到涵盖神经生物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的交叉学科体系,形成“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社会应用”全链条。国际影响:加入国际行为医学会,主办多届全球学术会议,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社会服务:通过科普丛书、百城巡讲、世博会活动等,覆盖超亿人次,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政策贡献:分会提出的“行为健康干预策略”被纳入国家卫生政策,为慢性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七、展望未来:行为医学与健康中国的共融共进站在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的历史节点,行为医学分会将继续以“行为决定健康”为指引,深化以下方向:科技赋能: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推动精准行为干预。基层覆盖:建设更多区域分中心,提升基层诊疗能力。青年培养:通过建立青年学组机制,培育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全球合作:牵头国际多中心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 结语:以行为之光,照亮健康之路从沈家麒、杨菊贤教授的拓荒奠基,到季建林教授的守正创新,行为医学分会始终与中华医学会同向同行。行为医学发展之路凝聚着老一辈的坚韧与新一代的活力,交织出学科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未来,我们将继续以“行为梦”助力“健康中国梦”,为中华医学会的辉煌篇章再添华彩,为保障新时代国民健康保驾护航。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多中国人民满怀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健康中国建设新征程。(中华医学会刘凤珍)

来源:时代传媒1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