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关税战升级,引发全球股灾,港股随大跌浪潮,周一(4月7日)恒生指数急泻逾3千点,创下史上最大单日点数跌幅。回顾港股历史,股灾屡次发生,例如在1973年、1987年、1989年、1997年、2003年及2018年等,其中以73年及87年股灾最为震撼,87年更
美国关税战升级,引发全球股灾,港股随大跌浪潮,周一(4月7日)恒生指数急泻逾3千点,创下史上最大单日点数跌幅。回顾港股历史,股灾屡次发生,例如在1973年、1987年、1989年、1997年、2003年及2018年等,其中以73年及87年股灾最为震撼,87年更导致港股要紧急休市4天。虽然股灾在30多年前,但对一些老股民或市民来说仍是记忆犹新,《星岛头条》网同你重温股灾的威力。
1973年股市狂泻,交易所内的股民显得木无表情。资料图片
1973年发生的股灾,又称“七三股灾”,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亦是当年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灾,恒生指数大跌超过九成,由年内最高位1774.96一直跌到1974年的150.11点才真正喘定。
有人认为石油危机是73年股灾起因,但更多分析家认为股灾与当时全民皆股的情况有关。七零年代初,香港股票市场已经面向各阶层的香港市民,当年炒股气氛炽烈,由于赚钱快,更有人辞工专心炒股,股民在账面身家暴涨下,生活奢华,出现“溏心鲍鱼煲粥”,“鱼翅捞饭”、“用大牛(港币500元钞票)点烟”等疯狂现象。
1973年初股票巿场极为炽热,恒生指数在1973年的首三个月内上升1.1倍,于1973年3月9日恒指上升至1774.96点的新高位,岂料数日内爆发合和假股票事件,税局又称要征收股票利得税,巿民开始抛售股票,至当年7月恒指跌穿500点,在4个月间下挫超过70%。股市由狂升跌至一蹶不振,令数以万计的人因此而破产,甚至有人自杀。
著名作家倪匡亦是七三股灾的受害者,倪匡得知当时股票“香港天线”的内幕消息,指仍有空间上升,于是以每股30元以上元摸顶追入,怎料一买即跌,香港天线跌至只值五毫子一股,最后更倒闭清盘收场。多年后,倪匡分享那一场股灾令他顿悟到“股市非平民百姓所能参与”,自“香港天线”后便再没有买入股票。
倪匡亦是七三股灾的受害者。资料图片
1973年股市狂泻,散户们欲哭无泪。资料图片
都市传说10月向来是“股灾月”,1987年的香港股灾恰巧亦是发生在10月。1987年10月16日星期五,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突然大幅下跌,亚洲股市在随后的星期一(10月19日)出现恐慌性抛售,引发全球股灾,这次环球大跌市被称为“黑色星期一”,香港恒生指数收报3362点,在当日下跌超过400点,大跌一成一。
香港联合交易所宣布停市4天。资料图片
李福兆(中)举行记者会讲解停市决定。 资料图片
当时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主席李福兆在征得时任财政司同意下,宣布香港股市由10月20至23日停市4天,希望投资者有时间冷静情绪,避免恐慌性抛售,同时让经纪可以处理积压的交易。这是当时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之中唯一实施停市。而10月24日银行公会亦宣布减息,希望能让投资人恢复信心。
1987年10月26日股市重开,股民及市民围观股价。资料图片
可是在10月26日甫复市,股民即恐慌性抛售股票,恒生指数开市后15分钟已下跌超过650点,全日收市下跌1120.7点,跌幅高达33.33%,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单日跌幅。期指亦受拖累,下跌1554点,以每点50元计,每张期指亏损7.77万元,导致很多期指好仓持有者无法履行合约。以8万张未平仓合约计,共62亿元,远超保证公司的承受能力。为挽回投资者信心,政府宣布向期货市场的主要经纪商及期货公司股东提供10亿元,加上外汇基金中提取10亿元,合共20亿元作为备用贷款。其后当时的期交所主席湛佑森宣布辞职。
之后港股亦发生了多次大大小小的股灾,例如1997年7月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令港股急挫逾六成;2000年科网股灾,港股跌幅亦逾四成。还有2018年中美双方展开贸易战,恒指于10月跌至24540点低位后反弹,跌幅达26%。
恒生指数是反映香港股市表现的重要指标,早在1964年创立,由恒生银行前董事长利国伟倡议、银行研究部负责人关士光始创,最初原意仅供内部参考,直至1969年11月24日才公开发布。指数包括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市值最大及成交最活跃的公司。
恒生指数创始人关士光(中)。资料图片
谈到香港股灾,不得不提“丁蟹效应”。1973年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集《烟雨蒙蒙》,播映时适逢1973年香港股灾;股灾过后,股市累积跌幅达到91.54%。1987年他主演的电视剧集《杜心五》播毕后两个月,就出现1987年环球股灾,香港股市暴跌至要停市4天。至1992年10月郑少秋又演出剧集《大时代》,故事讲述由郑少秋饰演的丁蟹经常在股市的熊市中抛空恒生指数期货而获取暴利,最终炒股蚀至倾家荡产,后来与4名儿子于大厦天台,逐一跳楼,成为经典一幕。恰巧当时香港股市暴跌,恒生指数一个月内暴泻1,283点,下跌高达20%,不少股民投资失利。
“秋官效应”有指源于郑少秋于1992年饰演丁蟹一角的剧集《大时代》。《大时代》剧照
丁蟹炒股蚀至倾家荡产。《大时代》剧照
丁蟹最终与4名儿子于大厦天台,逐一跳楼,成为经典一幕。《大时代》剧照
在接下来20多年,几乎每当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集播放时,香港股市也会有显著下跌,于是开始出现“丁蟹效应”一词,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从此成为投资者的另类股市话题,甚至连外资大行里昂证券亦于2004年为此发表研究报告,统计了1992年至2003年他每有剧集播出时,股市通常都跌,跌幅介乎0.1%至25%。而且结局越惨、跌幅越大,当中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科网泡沫爆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均有郑少秋身影,就更令外界关注。
当然,并非所有股灾的出现都有秋官的身影,就好像周一(7日)的股灾,并没有重播郑少秋的剧集,可说完全与“丁蟹效应”沾不上边,“丁蟹效应”是否会继续成为都市传说?就要留待下次股灾再临时再作观察。
来源:星岛记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