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解放军方面的战史记载,黄维第12兵团于11月16日强渡涡河成功;18日到达蒙城,与解放军发生全面战斗;19日接到南京国防部命令,严令他们继续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20日,先头部队到达浍河南岸地区,然后主力部队离开蒙城,向南坪集方向攻击前进。
据解放军方面的战史记载,黄维第12兵团于11月16日强渡涡河成功;18日到达蒙城,与解放军发生全面战斗;19日接到南京国防部命令,严令他们继续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20日,先头部队到达浍河南岸地区,然后主力部队离开蒙城,向南坪集方向攻击前进。
我们列举这样几个日子,主要是因为黄维、杨伯涛、覃道善、梁岱等当事人的回忆文章里,日期记录得太混乱,无法对照、比较、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把这个日期列举出来,我们然后再做一分析,看看黄维他们在蒙城,到底干了些什么,对其后的战争发展,又有什么影响?
按一般说法,黄维是于18日到达蒙城的,是于21日离开蒙城的,也就是说,他们在蒙停顿了至少三天时间,而这三天时间,正是华东野战军攻击黄百韬兵团最关键、最胶着的时候,也是邱、李两兵团向东攻击最无进展、最胶着的时候,因而才发生了潘塘遭遇战,发生了女娲山驱逐战。无论如何分析,暂不论责任在谁,这几天,都是整个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最关键的几天时间,他们却在此犹豫不决,徘徊不前,都是造成整个战局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他们在“贻误战机”这四个字有,都有责任!
我们再看他们干了些什么?11月18日,黄维、肖锐、杨伯涛等人基于强渡涡河前后及此时在北淝河一带展开的激战实情分析,解放军是要下血本拦阻他们的,继续强行攻击,势必会进入解放军的袋形阻击阵地,如此拼命式的梯次用兵,层层阻击,第12兵团想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任务是不可能的。于是,黄维提出了一个向怀远迂回前进,侧敌而动,和李延年兵团会合之后,再沿津浦路向宿县攻击前进的建议;而肖锐、杨伯涛却提出了一个就地固守蒙城,作核心机动部署的建议;黄维于是同时向蒋介石和南京国防部上报这两个建议案。
同时,第12兵团停在蒙城一带,理由还有,完成一次补给,整饬一下部队,奖罚一批基层官兵,把伤病员转运回后方,构建一下通信网,等候一下吴绍周的第二梯队等。
关于黄维的迂回怀远作战建议案,不必再多加赘述。而关于杨伯涛一生耿耿于怀的蒙城固守作战案,大体的部署情况是(以下是杨伯涛回忆录的原文,未动一字):蒙城作战计划采取了胡琏一贯对付解放军作战的所谓“核心机动”战法:以蒙城为核心,构筑坚固工事,囤积粮弹,把触角远远伸出去,同解放军保持接触,把拳头抱起来瞧准目标再打下去;前进时先占领前方有利地形,作为新的核心。如此逐次跃进,稳扎稳打。根据上述方针,黄维命令第十八军占领蒙城,一部进出涡河北岸,第十军由西阳集渡河向蒙城靠拢,联系第十八军占领阵地;一部向涡阳及涡河以北活动。第十四军位置于蒙城东南十余里处,成犄角之势。并令吴绍周向蒙城急进。
杨伯涛一生说黄维是个“外行”,是因为黄维把第12兵团一步步带到了死地,并最终覆亡,不能说没有依据,而杨伯涛此时提出的固守蒙城计划,到底可行与否,和黄维提出的迂回怀远作战计划相比,孰优孰劣呢?如果再加上蒋介石和南京国防部的继续攻击前进作战方案,又能排出个什么样的顺序来呢?
答案是很明显的,就当时的战场实情来看,蒋介石和南京国防部制定的继续攻击前进作战方案,是最差的一个,是把第12兵团送往死地的作战方案。而黄维和杨伯涛的两个建议案,一个迂回前进,一个固守攻击,看上去都很诱人,尤其是杨伯涛的固守蒙城作战案,还拿出了胡琏经常取胜的“核心机动战术”作招牌,可谓是志在必得,后人多说,如果按照杨伯涛的固守蒙城案打下去,至少不会全军覆没。
呵呵,笔者要拔一下朋友们的气门蕊了,那就是第12兵团加入徐蚌战场的任务是干什么的?蒋介石让他们到哪儿去打仗,是蒙城,还是宿县,还是徐海地区?很明显,此时第12兵团的首要任务是先到达宿县,再到达徐州,加入营救黄百韬兵团的战斗。而黄维的迂回作战案,是没有改变这一作战目标的战术改动。杨伯涛的固守蒙城案,则就有些离题了,是一个所答非所问的答案。固守蒙城与坐视黄百韬灭亡又有什么区别?中原野战军的阻击任务,不用打就能完成了,不正是投了解放军的下怀吗?至于能否保全得了第12兵团,我看,未必!
呵呵,“外行”这两个字,有意思!
来源:一哥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