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踏上日喀则这片雪域圣地,转眼已两月有余。初抵时的兴奋与高原反应的困扰,已逐渐沉淀为日常的从容与坚定。如今我已基本适应高原环境,可在无吸氧状态下完成日常工作与生活,唯夜深人静时仍需借助氧气保障睡眠。这是一场身体与意志的双重磨砺,更是一程使命与情感的深刻交融。
SUMMER TEACHING
自踏上日喀则这片雪域圣地,转眼已两月有余。初抵时的兴奋与高原反应的困扰,已逐渐沉淀为日常的从容与坚定。如今我已基本适应高原环境,可在无吸氧状态下完成日常工作与生活,唯夜深人静时仍需借助氧气保障睡眠。这是一场身体与意志的双重磨砺,更是一程使命与情感的深刻交融。
7月底起,我正式投入工作。通过深入临床一线开展调研、听取科室汇报,系统梳理现存问题,并组织召开多项协调会议,围绕“五大中心建设”、手麻科室业务流程优化等重点议题,量身定制工作计划。我们以提升医疗质量与效率为核心,着手编制契合医院实际的“十五五”发展规划,全力助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
在临床救治方面,我积极整合援藏医疗队资源,携手本地同仁,致力于为藏族同胞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日前,我们联合多位援藏专家,通过MDT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一名29岁妊娠合并急性脑梗死、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危重孕产妇,充分彰显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在危重症孕产妇抢救方面的综合实力。更令人欣慰的是,在上海援藏医疗队余荣书记和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巴桑次仁院长的高度重视与协调下,我们高效对接沪藏医疗资源,将一名罹患视网膜母细胞瘤的4岁藏族患儿转往上海治疗。得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眼耳鼻喉科医院多位专家的联合会诊与精心治疗方案,患儿目前已完成术前化疗,即将接受手术。援藏医疗队将持续跟踪关怀,陪伴孩子走向康复。
8月中旬,上海市统战部陈通部长一行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考察,对上海援藏工作及医院建设成效给予高度肯定。9月上旬,中华医学会组织全国顶尖专家赴藏开展义诊与调研,我有幸与王立祥教授、康焰教授、黎毅敏教授、许强宏教授等急诊重症与灾难医学领域权威专家交流。他们从院前急救、学科内涵、人才梯队、科室管理等多方面提出宝贵建议,为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专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适逢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我在高原观看了阅兵仪式直播。三军列阵、铁甲铮铮,一支支威武之师,一张张坚毅面孔,这不仅是一场展示国威军威的盛典,更是一场触动灵魂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名援藏医生,虽身处边疆,却同样感受到与祖国同频共振的责任与光荣。这份震撼与感动,将激励我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援藏事业,守护高原人民健康,践行上海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
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我也格外注重身体健康。作为一名足球爱好者,虽因高原环境及旧伤影响无法剧烈运动,但也会偶尔踢一踢“养生足球”,以低强度活动保持体能、放松心情,更好地适应在藏的工作与生活。
回首两月,时光匆匆却步履坚实,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雪域高原以实际行动书写援藏答卷。
SUMMER TEACHING
来源:上海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