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9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别人换季穿多两件,我换季多跑两次医院。”不少人一到换季就感冒、咽痛、过敏、湿疹轮番上阵,仿佛身体“自带Bug”。其实,这种“易感体质”背后,多半是免疫力出了问题。
但免疫力不是说强就强。除了日常饮食、运动、作息,中医认为调补正气也是关键手段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三种临床常用、国家药典收录的提高免疫力的中成药,帮你从“易感体质”变成“铁打的身体”。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火墙”,能识别并清除病毒、细菌、异物等。但这道防线一旦松动,影响的不只是感冒次数,还包括过敏、自身免疫病、慢性炎症等。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明确指出: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是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重要策略。
而且,研究发现,免疫力低下还会加速衰老。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研究指出,免疫系统老化与体内炎症水平升高密切相关,表现为感染频发、慢性疲劳、恢复慢等症状。
所以,当你的身体频繁“报警”,别再只当是“体质差”,你该考虑如何“修墙补缝”了。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简单说,正气强,外邪(病毒、细菌)就进不来。比起“杀病毒”,中医更重视“扶正祛邪”。
尤其是在换季时节,气候变化剧烈,人体更容易被风寒湿邪趁虚而入。这时,用一些具有扶正固本、益气养阴作用的中成药,就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以下这三种药物,都是国家药品标准中明确收录,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调节免疫力、改善易感体质的代表性中成药。
1.玉屏风颗粒:扶正固表、减少感冒
功效关键词:益气固表、止汗
这款药你可能听过,因为它在新冠防治中也曾“上过战场”。《中成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共识》中推荐玉屏风颗粒用于“免疫力低、反复感冒”人群的防治。
核心成分是黄芪、白术、防风,配伍经典,被称为“护体三剑客”。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能增强巨噬细胞活性、提升抗病毒能力,对白细胞减少也有一定改善作用。
适合:经常感冒、易出虚汗、体质偏虚寒者。
2.生脉饮口服液:增强体力、改善疲劳
功效关键词: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这是一款“看起来像补水,实则补命”的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出自《医宗金鉴》,被称为“气阴双补第一方”。
临床上常用于术后恢复期、长期慢病导致精力差、免疫力低下等情况。研究表明,生脉饮能提升T细胞活性、改善心肺功能、抗疲劳,对慢性免疫低下人群尤其有益。
适合:经常乏力、心悸、口干、气短者。
3.金水宝胶囊:抗炎抗病毒,调节免疫平衡
功效关键词:补肺益肾、提升免疫
金水宝的“来头”不小,主要成分是发酵虫草菌粉(虫草菌丝体Cs-4),早已被写入《中国药典》。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金水宝可提升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具备抗病毒、抗疲劳、抗炎作用。
特别适合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不全、术后恢复期人群,可作为免疫力调节辅助用药。
适合: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肺功能虚弱者。
中成药调理是“扶正”,但真正的长效免疫力,还得靠你自己日常的坚持。
1. 保证睡眠质量
夜间是免疫系统修复的关键时段。长期熬夜会打乱免疫节律,削弱免疫细胞功能。
2. 保持良好饮食结构
多吃富含维生素C、E、锌、硒等抗氧化营养素的食物,如新鲜果蔬、坚果、深海鱼等,有助于免疫细胞活性维持。
3. 规律运动
清华大学2024年研究指出,每周中等强度运动达150分钟者,上呼吸道感染风险下降近30%。
4. 管理情绪压力
长期焦虑、抑郁会抑制T细胞和NK细胞功能,成为“免疫杀手”。
很多人等自己病倒了,才开始想办法补回来。但免疫力从来不是“亡羊补牢”的事,而是“未病先防”的工程。
中成药不是速效药,更不是万能药。它们真正的力量,在于长期调理、潜移默化地提升你的身体底盘。
换句话说,今天开始重视免疫力,可能不是为了明天不感冒,而是为了十年后能更健康地活着。
参考资料:
国家药监局《中成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共识(2023)》
《中国药典》2020年版
北京协和医院《免疫功能与老龄化研究报告》2023年
清华大学《规律运动对免疫系统影响的系统性研究》2024年
来源:黄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