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的政治舞台再次被一声枪响撕开了更深的裂缝。9月10日,查理·柯克,这位31岁的保守派新星,在犹他谷大学公开演讲时当场中弹身亡。事发现场混乱不堪,白色圆领衫上的血迹成为这个国家撕裂的最新注脚。子弹来自屋顶,枪手并非外来极端分子,而是本土中产、甚至来自MAGA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美国的政治舞台再次被一声枪响撕开了更深的裂缝。9月10日,查理·柯克,这位31岁的保守派新星,在犹他谷大学公开演讲时当场中弹身亡。事发现场混乱不堪,白色圆领衫上的血迹成为这个国家撕裂的最新注脚。子弹来自屋顶,枪手并非外来极端分子,而是本土中产、甚至来自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家庭内部,这层讽刺意味比任何“阴谋论”都更让人后脊发凉。
柯克的身份决定了这桩案件的不寻常。他是“让美国再次伟大”运动的青年旗手,特朗普的亲密盟友,靠着社交网络搅动右翼青年,影响力甚至能撬动白宫人事。正因如此,他的死讯一经确认,特朗普下令全国降半旗,拜登、奥巴马等两党大佬罕见同台悼念。美国一夜之间仿佛回到“9·11”之后的短暂同仇敌忾,表面团结下,却是更深的恐慌和分裂。
全美各地的枪支股应声大涨,Smith & Wesson冲上6.7%,American Outdoor涨超5%。而社交平台的舆论战彻底失控。保守派对调侃柯克之死的言论发起大范围举报,数人因此被解雇,原本最捍卫“言论自由”的群体,转眼成了网络清洗的急先锋。民主党支持者中不乏幸灾乐祸的声音,网络平台上嘲讽和讥笑此起彼伏。柯克之死成了美国社会极化的放大镜,左与右的仇恨在网络与现实中同步升级。
马斯克的反应格外耐人寻味。这位全球首富、科技巨头,曾经的美国荣耀,如今在社交媒体上感叹“只想安全走在街上”。这句话一经发出,瞬间引爆美媒。马斯克的担忧不是矫情,现实是连顶级富豪都要为人身安全发愁,普通美国人又能指望谁?马斯克的无奈是美国社会失序的写照。11艘航母撑不起的,是普通人的安全感。
柯克被枪杀,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美国体制危机的缩影。他长期鼓吹持枪自由,哪怕有人为此付出生命也“值得”。现在自己倒在枪口之下,成了极端言论的祭品。美国政坛过往一直把持枪权视为宪法底线,保守派坚信枪支是“自由的保障”,可如今,政治暴力变成了“常规手段”,连本阵营的明星都逃不过子弹。美式自由的悖论在柯克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起案件最荒诞的地方,还在于作案动机。枪手泰勒出身maga派家庭,却极端反对柯克及主流保守派,甚至曾公开攻击柯克是“建制派把关人”。极端分子枪杀极端分子,美国社会的撕裂已不止左右对抗,而是内部的温和与激进、老牌与新贵、传统与网络的多重对立。柯克之死让特朗普陷入尴尬,他原本指望柯克巩固青年选票,如今却要面对基本盘的动摇。
拜登、奥巴马等政要的哀悼言辞,表面上是国家团结的象征,实际难掩深层危机。拜登82岁高龄,面对接连不断的暴力事件,只能无力祈祷,降半旗悼念。奥巴马、哈里斯等人纷纷强调“政治暴力没有容身之地”,可每一次“团结”的表态,都会被现实打脸。美国社会的撕裂、仇恨、极化,早已超出体制修复的极限。
这一枪的背后,其实是美国精英阶层几十年纵容对立、转移矛盾、割裂社会的恶果。政客们为了选票、金钱、舆论流量,甘愿把社会撕成碎片。柯克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特朗普、拜登、奥巴马、哈里斯们,谁都不能独善其身。美国的“内战路径”已在地平线上显形,网络清洗、现实暴力、政治极端化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把整个国家都裹挟进来。
更讽刺的是,昔日最捍卫“言论自由”的保守派,如今成了举报大军的主力;曾经高喊“自由至上”的美国青年,现在要靠举报、驱逐、甚至暴力来防卫自己的立场。柯克曾说“自由值得一切代价”,现在连命都搭上了。美国政坛的每一个角色,似乎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这句话的荒谬。
美式民主的光环褪去,只剩下一地鸡毛。悲剧还会继续上演,柯克不会是最后一个,沉痛降半旗、政要齐悼念,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静默罢了。
来源:雷霆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