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秦汉,这里被设为平陶县,归太原郡管,西汉还多了京陵、中都俩县,和平陶一起都在太原郡的“地盘”里。北魏的时候,因为要避太武帝拓跋焘的名讳,平陶县就改成了平遥县,还搬到京陵县那块,把京陵县也合并进来了。
平遥县
位于山西省中部,四周与介休、祁县、文水、汾阳、沁源等县市接壤。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
那么宝子们,今儿唠唠晋中市平遥县这超有故事的地方。
从老早的新石器时期说起,那会儿就有人在平遥这片土地上扎根生活啦,传说这儿还是帝尧的封地,叫古陶地,是不是很有历史底蕴!
到了秦汉,这里被设为平陶县,归太原郡管,西汉还多了京陵、中都俩县,和平陶一起都在太原郡的“地盘”里。北魏的时候,因为要避太武帝拓跋焘的名讳,平陶县就改成了平遥县,还搬到京陵县那块,把京陵县也合并进来了。
时光“咻”地一下到了隋至清时期。隋朝开皇三年,郡县大调整,平遥属介州。唐朝武德元年,介州又有变动,平遥也跟着变。五代十国那乱糟糟的时期,平遥先后被后唐、后晋、后汉、北汉这些政权轮流“接手”。北宋时,平遥一开始归北汉,后来太平兴国四年被北宋收入囊中,归汾州管。结果靖康元年,金兵打过来,平遥城被攻破,第二年就归金统治了,还是在汾州这一片。元朝的时候,平遥依旧在汾州的“势力范围”内。明朝洪武二年,平遥西城墙被大水冲坏,第三年就开始扩建城池。从明万历二十三年一直到清朝,平遥都稳稳地属于汾州府。
到了中华民国,一开始废了府,平遥直接归省里管。后来设道,就属中路道。1927年山西把道制取消,平遥又直辖于省。1938年,日军侵略,平遥县城沦陷,不过咱也没怕,4月就在彭坡头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还以同蒲铁路为界,分成南北两块。1948年7月13日,平遥迎来解放,8月的时候,平遥县属晋中区,平遥县城关区还升级成了平遥市,和平遥县一起归晋中行政公署第三专区管。
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属榆次区专员公署,后来又经历了多次调整,1968年归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革开放后,国家文物局开始给平遥城墙“补血”,大力修葺。1986年,平遥古城被国务院盖章认证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更是“牛上加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10月,晋中地区行政公署变成晋中市人民政府,平遥县也就顺理成章地隶属于晋中市啦 。
步入21世纪,平遥开启高速发展新征程,成为文旅融合顶流标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自2001年起,每年金秋盛大开幕,古城化作摄影艺术殿堂,全球摄影大咖携佳作云集,老建筑与现代光影激情碰撞,为平遥注入源源不断的艺术活力。
平遥年俗文化节同样火爆出圈,春节期间,整座古城张灯结彩,民俗表演热闹非凡,舞龙舞狮、背棍铁棍、抬阁等非遗绝技齐上阵,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年味,感受平遥深厚文化底蕴,人气爆棚。
平遥牛肉、平遥推光漆器两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平遥牛肉凭借独特工艺、醇厚口感,畅销全国,是平遥美食名片;推光漆器则以精湛髹饰技艺,成为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的艺术品,走向国际市场,为平遥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如今,平遥正依托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古城”。线上虚拟游览、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接连推出,打破时空限制,让全球游客足不出户领略古城魅力。未来,平遥将继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辉煌篇章,向着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大步迈进 ,让这座千年古城永远散发独特光芒。
附:平遥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介绍:
一,物质文化遗产
1.平遥古城墙
: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平遥古城墙在明代洪武三年迎来了一次脱胎换骨的重建与扩修。彼时的工匠们,怀着对历史的敬重和对技艺的执着,用双手和智慧为城墙注入了新的生机。他们精心雕琢每一块砖石,严谨规划每一处布局,让这城墙不仅坚固耐用,更具有了独特的建筑美学。
如今,当我们仰望这巍峨的城墙,会看到它周长约6公里,恰似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在平遥大地之上。城墙上3000个垛口整齐排列,它们像是历史的守望者,见证了无数的日出日落,战争与和平。而那72座敌楼,更是威严耸立,曾经它们是抵御外敌的坚固堡垒,如今则成为了历史的无声诉说者。
平遥古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它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凝聚着无数先辈的心血与智慧。它不仅是平遥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让人们在触摸砖石间,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
2.平遥县衙
:踏入平遥古城,目光总会被城中一座宏伟的建筑群吸引,那便是平遥县衙。它稳稳地坐落于古城中部,仿佛一位洞悉世事的老者,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凝视着古城的变迁。
县衙占地二万六千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规整。从踏入大门的那一刻起,便能感受到它散发的庄重与威严。沿着中轴线前行,依次可见仪门、大堂、二堂、内宅等建筑,它们层层递进,秩序井然。
平遥县衙始建于元代,彼时,它便承担起管理一方的重任,处理着繁杂的政务,守护着百姓的生活。而后,历经明清时期的不断修缮与完善,最终定型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在这数百年间,无数官员曾在此任职,他们在这里断案理事,推行政令,与平遥的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它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封建县衙。在历史的洪流中,许多建筑都已消逝在岁月里,而平遥县衙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官衙文化的珍贵样本。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大堂之上高悬的“明镜高悬”牌匾,仿佛能听到昔日升堂断案时威严的呼喊;漫步在内宅,又能想象到官员们忙碌之余的生活场景。它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块砖石、每一处木雕,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沉浸式地领略到封建时期县衙的独特风貌 。
3.日升昌票号
:在平遥古城西大街,一座古朴庄重的建筑静静伫立,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日升昌票号。
日升昌票号创立于道光三年,堪称中国金融史上的一座丰碑,作为中国第一家票号,它当之无愧地被誉为民族银行业的“乡下鼻祖”。在当时,商品经济逐步繁荣,传统的金融支付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日升昌票号应运而生,创造性地开创了“汇票”这一金融工具,实现了“一纸汇票,汇通天下”的商业传奇,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地汇兑变得便捷高效,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商业的发展,对中国近代金融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从建筑风格来看,日升昌票号融合了晋中地区传统民居与商业建筑的特色,布局严谨对称,前店后宅,青砖灰瓦,木雕、砖雕、石雕精美绝伦,不仅体现了实用性,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彰显出晋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其经营模式,采用东家出资、掌柜经营的两权分离制,以及独特的顶身股制度,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构建了完善的风险防范和业务运营体系,这些都为后来的金融机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它不仅是中国金融史上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为研究中国近代金融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和历史见证。
4.双林寺
:双林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岁月悠悠,千年转瞬即逝,历经无数次风雨洗礼、朝代更迭,双林寺却始终坚守在此,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踏入双林寺,仿佛瞬间步入了一个神奇的彩塑世界。寺内10余座大殿错落有致,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令人惊叹不已。这些彩塑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佛、菩萨、天王、力士、供养人等各类形象,每一尊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仔细端详这些彩塑,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展露无遗。佛像面容慈祥,双目微阖,仿佛在俯瞰世间万物,给予众生慈悲与安宁;菩萨体态婀娜,衣袂飘飘,周身散发着温婉柔和的气质;天王和力士则造型刚健,怒目圆睁,肌肉线条饱满,仿佛下一秒就要振臂高呼,尽显威严与力量。无论是人物的神态、表情,还是服饰的纹理褶皱,每一处细节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们的巧夺天工所折服。
正因如此,双林寺被人们盛赞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一座艺术殿堂,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传承,吸引着无数艺术家、学者和游客慕名而来,探寻彩塑背后的历史故事与艺术魅力,感受古代艺术的独特神韵和永恒魅力 。
5.镇国寺
:从平遥古城北门迈出,不消多时,便能抵达一处静谧而古朴的所在——镇国寺。
进入镇国寺内,最负盛名的当属万佛殿。这座大殿建于五代时期,在华夏古老木结构建筑的谱系里,稳稳占据着第三的位次。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火纷飞,能留存至今的建筑凤毛麟角,万佛殿却凭借其坚固精巧的架构,历经千年风雨、数次地震,依旧傲然挺立,实在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踏入万佛殿,仿佛穿越时空,与五代的艺术匠心撞个满怀。殿内供奉的五代时期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这些彩塑虽历经岁月侵蚀,色彩稍有剥落,却无损其神韵。主佛庄重肃穆,法相庄严,双目微闭,似在参透世间万象;胁侍菩萨则身姿婀娜,面容温婉,衣袂翩跹,周身洋溢着慈悲祥和的气息。每一尊彩塑的表情、姿态都刻画得细腻入微,举手投足间都传递出灵动的生命力,完美展现了五代时期雕塑艺术追求写实、注重神韵的风格特点。
镇国寺万佛殿及其彩塑,宛如一部生动立体的史书,承载着五代时期的建筑智慧与艺术成就,为后人研究古代建筑演变、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无比珍贵的实物资料,也让每一位前来瞻仰的游客,真切领略到千年前的艺术风华,沉浸于历史与文化交织的独特魅力之中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1.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在中华传统工艺的璀璨星河中,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是极为耀眼的一颗星,作为中国四大名漆器之一,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着匠人们代代传承的精湛技艺。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以独特的手掌推光和精美绝伦的描金彩绘而声名远扬。制作过程极为复杂,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首先是选料,这是奠定漆器品质的基石,需精选优质木材与天然大漆,确保材料的上乘。接着是配料环节,凭借匠人们多年积累的经验,精确调配漆液,为后续工序打下基础。
髹饰则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核心与灵魂。匠人用特制的漆刷,将漆液均匀地涂抹在器物表面,每一层漆都要薄厚一致,待其干燥后,再反复打磨、髹漆,如此循环往复,少则数十次,多则上百次。而最为关键的手掌推光,更是考验匠人的耐力与技巧,匠人用手掌蘸上细瓦灰,在漆面上轻柔地推擦,直至漆面泛起如同镜面般的光泽,温润而华丽。最后,通过描金彩绘,在光滑的漆面上绘制出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精美图案,赋予漆器独特的艺术魅力。
完成后的平遥推光漆器,既拥有典雅高贵的外观,又具备实用功能,无论是作为日常器具,还是艺术藏品,都备受青睐。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更是平遥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传统工艺的独特韵味和无限魅力 。
2.平遥牛肉制作工艺
:在美食如云的中华大地,平遥牛肉以其独特风味和深厚底蕴,稳稳占据着一方重要天地,堪称平遥当之无愧的特色美食与闪亮文化名片 。
平遥牛肉的制作工艺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平遥先辈们代代相传的美食智慧。精选优质牛肉是制作的首要关键,当地经验丰富的师傅们对食材精挑细选,只选用膘肥体壮的牛身上肉质最为鲜嫩、纹理最为均匀的部位,这些牛肉为美味奠定了坚实基础。
腌制工艺是平遥牛肉独特风味的秘诀所在。采用当地特有的天然盐渍材料,以精准的比例调配,均匀涂抹在牛肉之上。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牛肉慢慢吸收盐分,盐分渗透进每一丝纤维,不仅起到了良好的保鲜作用,更悄然激发了牛肉自身的醇厚风味。
煮制过程更是大有讲究。沿用传统的大铁锅,以文火慢炖,让热量均匀地传递到每一块牛肉。在炖煮期间,需根据经验严格把控火候与时间,适时加入多种秘制香料。这些香料的巧妙搭配,是平遥牛肉独特风味的关键所在,既能去除牛肉的腥味,又能增添独特的香气,使得牛肉在炖煮过程中充分吸收香料精华。
历经数小时精心炖煮后,出锅的平遥牛肉肉质鲜嫩,轻轻一咬,肉香瞬间在口腔中弥漫开来,口感醇厚,层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每一口都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也是对平遥美食文化的深情演绎,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品尝到地道平遥味道的同时,也深深领略到平遥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 。
3.平遥剪纸
:当一方红纸遇上平遥民间艺人的巧手,便能幻化成灵动鲜活的艺术,这便是平遥剪纸。它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平遥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承载着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
平遥剪纸的题材丰富多样,犹如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将世间万象一一收纳其中。人物剪纸活灵活现,或描绘民间传说中的英雄豪杰,或刻画日常劳作的平凡百姓,举手投足间尽显生活百态;动物剪纸憨态可掬,牛、羊、鸡、兔等农家常见的动物,在艺人的剪刀下充满了蓬勃的生机;花卉剪纸娇艳欲滴,牡丹象征富贵,梅花寓意高洁,各种花卉被赋予美好寓意,装点着人们的生活;风景剪纸则展现出平遥的山水风光与古老街巷,让人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韵味。
从造型上看,平遥剪纸简洁又夸张,寥寥数剪,便能勾勒出事物的神韵。大胆的变形与想象,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张力。线条则流畅自如,如同潺潺流水,蜿蜒于纸面之间,时而纤细如丝,时而粗犷豪放,为整个画面增添灵动之感。色彩上,它偏爱鲜艳明快的色调,红、黄、绿等色彩碰撞交织,热烈而又奔放,充分展现出平遥人民热情洋溢的性格与对生活的热爱。
每一幅平遥剪纸作品,都是民间艺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贴在窗户、门上,装点着百姓的家,更深深融入了平遥人民的精神世界。它体现着平遥人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独特感悟,反映出他们质朴的生活情趣和别具一格的审美观念,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讲述着平遥的故事,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彩 。
4.平遥竹马
:平遥竹马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代代相传,是平遥民俗风情的生动写照。
每逢盛大节日或庆典,平遥的大街小巷便热闹非凡,而平遥竹马表演总能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表演者们身着鲜艳亮丽、极具地方特色的服饰,精神抖擞地登场,瞬间吸引众人目光。他们身跨精心制作的竹马道具,这些竹马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扬蹄奔腾。
表演伊始,欢快的锣鼓声骤然响起,节奏明快且富有韵律,为整个舞蹈营造出热烈的氛围。表演者们踩着鼓点,迈着灵动的步伐,迅速进入状态。他们通过一系列舞蹈动作,活灵活现地模拟骑马的姿态。时而轻快小跑,身体微微起伏,恰似骏马在广袤草原上悠然驰骋;时而又急速奔跑,脚步急促有力,双手在空中挥舞,如同骑手在策马扬鞭,追逐远方的梦想。舞蹈动作中,还巧妙融入了转身、跳跃等元素,增加了表演的难度与观赏性,让人不禁为表演者的精湛技艺拍手称赞。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相互配合默契,队列不断变化,时而排成整齐的直线,如同一列训练有素的骑兵;时而又组成各种富有创意的图案,如旋转的风车、绽放的花朵,让人目不暇接。他们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喜悦的笑容,眼神中透露出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这种热情极具感染力,迅速点燃了现场观众的情绪。台下的观众们也被深深吸引,目光紧紧跟随着表演者的一举一动,随着舞蹈节奏的起伏,时而惊叹,时而欢笑,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将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
平遥竹马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是平遥地区民俗风情的集中展现。它扎根于平遥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当地百姓对马的喜爱与崇敬,以及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向往。在过去,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帮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平遥竹马舞蹈正是这种生活场景的艺术再现,让后人能够通过舞蹈,了解先辈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随着时代的变迁,平遥竹马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但其核心的文化内涵始终未变。它作为平遥民间艺术的瑰宝,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了连接平遥人民情感的纽带,更是向外界展示平遥独特文化魅力的一张亮丽名片,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爱上平遥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来源:淡泊史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