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北京王府井的安踏旗舰店亮起奥运五环灯光,当鸿星尔克“人工肌肉”跑鞋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电子屏循环播放,当九牧智能马桶进驻卡塔尔世界杯场馆——这些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的“泉州制造”,正以每天新增852件商标的速度,构筑着中国民营经济的独特风景线。
记者 刘莉 通讯员 陈公照 陈静岚
当北京王府井的安踏旗舰店亮起奥运五环灯光,当鸿星尔克“人工肌肉”跑鞋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电子屏循环播放,当九牧智能马桶进驻卡塔尔世界杯场馆——这些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的“泉州制造”,正以每天新增852件商标的速度,构筑着中国民营经济的独特风景线。
2024年,这座孕育了特步、七匹狼、恒安等驰名商标的城市,不仅以6.5%的GDP增速领跑万亿俱乐部,更在运动鞋服、水暖卫浴、食品包装等九大千亿产业集群中,持续上演着“破圈突围”的故事。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串耀眼的数字背后,司法系统正如同精密齿轮般嵌入产业链条——从石狮服装城的“15天极速解纷”,到德化陶瓷的“原创保卫战”,再到破产企业的逆风翻盘,法治力量正以创新姿态护航“泉州模式”的攀“高”之路。
一问:纠纷何以高效化解?
——“产业链﹢司法链”的双链融通
2024年1月15日,福建省石狮市某服装厂经理林志强(化名)攥着皱巴巴的账本冲进“服装法庭”。厂里几十名工人的工资、春节后采购面料的预付款,全系于购货商拖欠的300多万元货款。“若年前收不到钱,厂子怕是要关门!”他声音沙哑,眼底泛红。
石狮市人民法院了解情况后开通绿色通道并当天立案,并联系某购货方,提出合理调解方案。从立案到收到第一笔货款,用时仅15天。除夕当日,承办法官开展“案后回访”,致电林志强了解调解协议履行情况时,林志强激动地表示:“已经收到两笔货款130万元了,工人的工资发了,终于可以安心过个好年了。”
林志强求助的“服装法庭”,其实是石狮法院立足石狮“服装名城”“商贸之都”的市情,联合当地纺织服装产业联盟设立的“服装产业集群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中心”。该中心的服务对象覆盖纺织服装上下游全产业链的8000余家企业,通过精准普法、全程调解、绿色服务等方式,有力推动了石狮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和创新转型。“服装产业讲究‘快周转’,链上企业常常因资金面临成长的‘烦恼’,甚至陷入法律困境。”在石狮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林天法看来,“需要法院将司法‘服务链’建在主导产业链上,降低民营企业纠纷解决成本。”
在与石狮隔湾相望、作为泉州中心城区的丰泽区,汇聚了全市85%的金融机构,规模以上建筑业企业达246家,因此也是金融纠纷、住建纠纷的高发地。“案件增长点在哪里,纠纷治理方向就在哪里”,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法院主动联合相关部门,先后设立了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住建领域协同解纷中心。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成立两年来妥善化解小额金融纠纷10.28万件,金额达71.48亿元,被最高人民法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评为“全国首批金融借贷纠纷调解工作典型案例”。住建领域协同解纷中心自成立以来,在短短七个月内化解了2231件纠纷。
数据背后,是泉州法院“主导产业延伸到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主动作为。
在泉州,像石狮法院、丰泽区法院这样主动、精准融入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做法,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近年来,泉州市两级法院在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九大千亿产业集群全覆盖设立调解室、普法点等,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司法服务和保障,形成了“主导产业链﹢司法服务链”的双链融通模式,让企业发展更安心、更无忧。日前,该做法被福建省发改委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案例”。
二问:创新何以无忧生长?
——以法治力量守护品牌之都的金字招牌
在德化县浔中镇城东工业区,专注汝窑20多年的陶瓷艺人邱某国摩挲着手中温润如玉的“莲花盖碗”,向记者展示:“每一道莲瓣弧度,都是照着开元寺古莲池的晨露形态设计的。”
2021年2月,邱某国精心创作了这一款莲花造型的“盖碗”产品,尽管其169元的定价高于市场同类产品,但是凭借独特造型还是一经推出就成为爆款。然而,2023年底,邱某国发现市面上有多家电商以60元左右的价格销售类似“盖碗”产品,且大部分产品底款还标识有他人商标。
邱某国心中愤懑,遂向德化县人民法院提起了20余件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诉讼。
德化法院知识产权团队法官陈小鑫是该案承办法官,她受理该系列案件后,反复比照正品与仿品,发现细节确实神似,然而在制作工艺上仿品明显粗糙。
“创新者的心血,不该被剽窃!”陈小鑫果断选取其一作为示范案件,予以先期审理判决,对某陶瓷公司的“盖碗”作品进行快速确权,随后邀请陶瓷行业政协委员履职解纷室的特邀调解员参与其他案件的统一调解,促成其余23家店铺主动下架产品并赔偿损失。
一个案例的胜诉给予的是创作者持续创新的底气。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则是激发民营企业不断创新创造活力的“利器”。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同意设立泉州知识产权法庭,泉州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由此有了更加专业的法治护航。
“铬安踏雁”商标侵权案、恶意抢注“半城烟火半城仙”世遗商标案……泉州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两年以来,妥善审理涉及“九牧”“斐乐”“特步”“鸿星尔克”等知识产权案件5558件,占全省三家知识产权法庭案件办结数的46.96%,有效遏制了重复侵权、源头侵权现象。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法官黄熠直言:“创新是‘晋江经验’的基因,法治必须为它扫清障碍。”
在司法的有力保护下,泉州已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地”,专利授权量连续13年位居福建省首位,商标有效注册量突破80万件,连续5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驰名商标累计达159件,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并在2024年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
三问:困境何以绝处逢生?
——破产审判的“挽救逻辑”
走进晋江市某兴集团重整后的智能车间,机械臂正将再生涤纶丝锭码放整齐。然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沉浸于破产的阴霾之中。
某兴集团创设于1997年,集团包括晋江市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内的五家公司,曾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化纤生产企业,主要从事涤纶产品开发、生产和进出口贸易。
深耕行业20余年,某兴集团经营曾经一度红火,旗下产品是国家级驰名商标产品和福建省名牌产品,面向福建省内和广东省等地市场。
2020年底,该集团陷入经营危机和债务危机。晋江市人民法院受理该五家公司重整案后,发现如果按照现有状况决定各关联企业的财产归属和债务承担,很可能会严重损害全体债权人公平清偿利益。
只有进行实质合并重整,才能尽可能避免各关联企业间可能存在的不正当利益输送。
破局的关键在于引入优质投资方。
最终,借力晋江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东风”,某兴集团破产重整案件引入世界500强之一的浙江某逸集团作为重整投资方,由其提供13.28亿元偿债资金购买五家公司重整资产,并获得五家公司100%股权及营业事务。
2024年9月23日,某兴集团下辖五家公司管理人与重整投资人在法院的监督下,完成五家公司的印章、证照、办公场所、营业事务、重整资产的交接手续。
如今,厂区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工人老林摸着新工牌感慨:“以前总觉得破产是末日,没想到成了新生的起点。”
2024年,泉州首创破产管理人动态分级、共益债融资等机制,审结破产案件227件,盘活资产22.41亿元。泉州中院金融庭庭长贺张翡深感使命在肩:“救活一个企业,就是保住一片市场。”
除了破产案件,泉州中院还十分注重对民营企业善意执行。对于诚信但遭遇困境的企业,泉州法院通过“活封活扣”、信用修复等柔性执行,全年执结涉民企案件8564件,兑现拖欠民营企业账款23.26亿元。
从“服装法庭”到“知产严护”,从“破产重生”到“善意执行”,泉州法院的实践揭示了一条真理: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发展的催化剂。正如泉州中院院长张果所言:“‘晋江经验’历久弥新,司法必须与企业同频共振。”
民营经济占据泉州GDP的八成,司法服务的每一次创新都在回答:泉州何以攀“高”?答案或许是——以法治稳实业之心,以改革应时代之变。
在这里,法院不仅是纠纷的裁决者,更是民营经济扬帆远航的护航者。
来源:蚌埠检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