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城买房”到“回村建房”,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回老家盖新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4:52 3

摘要: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回村筑巢”?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快递能送进村,5G信号也一步到位。在浙江衢州,一位返乡创业者的家里配了智能马桶和中央空调,她说:“城市有的,老家也都有,还能看见青

春天的皖南乡村,推土机轰鸣,一栋栋新房正在拔地而起。像程建军这样在外打拼多年后选择回村盖房的人越来越多。

他感慨:“以前不敢想,现在不仅能盖三层小楼,还有院子种花。”这种从“挤进城里”到“扎根老家”的趋势,正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回村筑巢”?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快递能送进村,5G信号也一步到位。在浙江衢州,一位返乡创业者的家里配了智能马桶和中央空调,她说:“城市有的,老家也都有,还能看见青山绿水。”

更重要的是,政策也给了大家“定心丸”。随着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农村建房不仅有证有据,还能流转、退出,一切都变得更清晰、更有保障。在湖北荆门,村民周建国手里拿着宅基地使用权证,心里踏实多了:“盖房子再也不用担心白忙一场。”

现在回村盖房,已经不只是为了有个落脚的地方,更是为了“住得好、干得起、有盼头”。

90后的刘悦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她在四川眉山老家盖的新房,一楼做直播带货,二楼是客房,三楼自住。每月能卖出20多万斤柑橘,“房子成了我家的‘摇钱树’。”她说得朴实,却点出了农村新生活的精髓:房子不仅是家,也是事业的起点。

在云南大理,很多村民把老宅改成了民宿,旅游旺季“一房难求”;在山东临沂,新房里预留了冷库和打包间,方便线上卖菜;在江西宜春,有人把房子变成竹艺直播工坊。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只是“盖房花钱”,而是“盖房挣钱”。

还有很多像陈卫国这样的打工人,他们选择“城市打工+老家建房”的双栖生活。在城市打拼,但在老家盖房养老、聚会、团圆,是他们最现实也最安心的选择。毕竟,城市买房动辄几百万,在老家几十万就能盖个舒适大宅,何乐而不为?

“这房梁是老家山上的木头,雕花是小时候常见的荷花。”安徽黄山的退休教师胡敏,把回乡建房当作留住乡愁的方式。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个住所,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

对于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来说,农村永远是“根”。在浙江温州,郑海峰专门把房子建在父母老宅旁,“守着老房子,就像守着他们的回忆。”每逢节假日,亲朋好友在新房里团聚,烧菜、聊天、看孩子玩耍,这些生活细节,是城市生活给不了的温暖。

还有人为了家人而建房。重庆万州的张莉在老家翻修了老房,还特地装了电梯,只为方便年迈的奶奶上下楼。在江苏盐城的新农村,不少户型都专门设计了“阳光房”“儿童角”,一砖一瓦都透着对家人的爱。

当然,这场“回村建房潮”虽然热闹,也需要冷静思考。有些地方出现了“比豪宅、占耕地”的问题。房子建得气派,却常年空置;设计照搬城市风格,却与村庄环境格格不入。某乡镇干部坦言:“盖得高大上没错,但不能脱离实际。”

想让“归乡筑巢”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关键还是规划先行。一方面,要严格保护耕地,科学选址、合理设计,鼓励绿色环保、融合乡土风貌的建房;另一方面,要让乡村产业兴起来,让人留下来有事做、有钱赚,才能避免“房子建好了,人却不在”。

从“离开乡村去追梦”,到“回到家乡建未来”,这场变化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城乡关系的重构。未来的农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能生活、能创业、能养老的理想家园。只要政策给力、规划得当、产业兴旺,这股“归乡筑巢”的热潮,必将继续书写中国乡村的美好新篇章。

来源:墨兰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