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定义引发全民讨论,行业标准严重缺失,透明度成最大痛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4:44 1

摘要:这场争议的导火索,源于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对西贝餐厅的公开质疑,他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地指出,西贝的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9月中旬,一场看似普通的网络争议,却在短短几天内搅动了整个餐饮行业。

从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开始,到西贝餐厅的紧急回应,再到相关概念股的集体暴涨,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深层问题?

当消费者开始质疑"花85元吃到的是不是预制菜"时,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这个万亿级市场背后的游戏规则。

这场争议的导火索,源于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对西贝餐厅的公开质疑,他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地指出,西贝的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强硬回应,坚称"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并准备采取法律手段维权,这场"罗生门"式的争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最终演变成一场关于预制菜定义、消费者权益和行业标准的全民大讨论。

争议的核心并非菜品本身的品质,而是对预制菜概念理解的巨大分歧,根据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官方通知,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并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西贝正是以此为据,强调其中央厨房"预加工"与"预制菜"是两个概念,但在普通消费者眼中,凡是"非现场制作"的菜品,都可能被归类为预制菜。

这种认知差异背后,反映的是信息透明度的根本缺失,当消费者花费人均85元在西贝用餐时,他们期待的是现制菜品的体验感和品质感,然而,如果这种期待与实际情况存在落差,信任危机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争议恰好发生在西贝计划2026年IPO的关键时期。

2023年,西贝曾豪言要在2026年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但预制菜争议导致的品牌信任危机,可能为其上市进程增添不确定性,贾国龙本人也坦言:这是西贝遇到的最大一次外部危机。

某机构预测2025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甚至有研究报告指出可能达到8000亿元,这个万亿级别的市场,自然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企业入局。

争议爆发后,预制菜概念股却迎来了集体上涨,得利斯一字涨停,惠发食品、龙大美食一度涨停,国联水产盘中冲高上涨12.43%。

与国外相比,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确实存在文化差异,日式连锁餐厅萨莉亚被称为"预制菜之王",但凭借极致的性价比赢得了不少忠实顾客,这说明,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菜,而是难以接受"以现制菜价格购买预制产品"的定价逻辑。

在监管层面,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紧迫性,湖南省市场监管局明确表示,将把"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写入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这意味着未来餐厅使用预制菜必须在显著位置进行标注。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个国家标准的出台,将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加清晰的规范指引。

这次预制菜争议呈现出明显的平台化、人格化特征,与欧美依靠专业媒体和机构主导食品议题不同,中国的食品争议更多通过网络KOL的个人体验式话语介入,并在社交媒体平台实现病毒式传播,这种传播路径虽然提高了议题的关注度,但也容易导致情绪化表达和标签化认知。

从根本上说,这场预制菜风波折射出的是民众关注重心的转向。

过去,人们更多关注食品安全和卫生标准等技术性问题;现在,消费者开始更加重视制度透明、文化认同和话语权分配,这种转向标志着中国消费者权利意识的觉醒,也对整个食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透明度要求。

这场预制菜争议,表面上是关于菜品定义的技术性讨论,实质上是关于消费者知情权和行业透明度的制度性考验。

随着相关标准的完善和监管政策的落地,预制菜行业正迎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对于消费者而言,更重要的不是拒绝预制菜,而是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只有在透明、诚信的基础上,这个万亿级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信源:

环球时报2025-09-17 预制菜风波折射民众关注转向

来源:聆听史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