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车耀先的红色家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4:29 1

摘要:车耀先,早年曾投身川军,由司务长、连长升至团长。他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严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车耀先曾任中共川康特委军委委员。他在成都以经营“努力餐”餐厅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主办注音符号传习班,引领许多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

车耀先的红色家书

车耀先,早年曾投身川军,由司务长、连长升至团长。他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严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车耀先曾任中共川康特委军委委员。他在成都以经营“努力餐”餐厅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主办注音符号传习班,引领许多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创办《大声》周刊进行抗日宣传,成为成都抗日救亡运动领导人之一。

《大声》周刊合订本

“投身元元无限中,方晓世界可大同。怒涛洗净千年迹,江山从此属万众……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这是车耀先入党后写的一首诗。正如诗中所表达的那样,他以一腔热血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词。他光辉革命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无产阶级隐蔽战线革命者的光辉形象,是四川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统一战线的“线长”。

车耀先(蓬州闲士摄于“伟大胜利 川渝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

车崇英,是车耀先的女儿。在学校,车崇英与张露萍结为好友,并经常邀请张露萍到家里玩。由于张露萍常常去姐妹车崇英家,也因此结识了车耀先。1936年,在车崇英的介绍下,张露萍参加了民先队,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中。1937年,在车耀先帮助下,张露萍等9名进步青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张露萍先后毕业于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露萍烈士塑像(图源:成都日报)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车耀先给自己女儿写信告知应对策略:

崇英:

抗战又踏上较严重的阶段,就是投降派以反共口号来掩饰他们的由破坏团结,而中途投降的阴谋。因之,专门有人制造摩擦,扩大摩擦。我们在此时期,宜表面沉寂,充实自己;切勿再惹人注意。我呢,就正在这样做呵!

你的诗,是进步了;但有些字句欠熟练。我改了些。然大体是不错的,今天《新民报》已登出。不过有些错字和看不清楚罢了。

现在你在新繁,当然救亡工作较少了。应当趁此机会致力于自然科学,为将来升学、应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以为英、数、理、化是应当弄明白的。我的缺点就在于此。不要单注意社会科学。

成都警报频来,但我愈跑愈健!勿虑!勿虑!愿你努力进步!

父字

七月十五午后

车崇英回忆道:“我父亲整天忙于爱国救亡运动,忙于办报办刊物,根本没有时间打理努力餐。真正经营努力餐,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并为父亲的办报等革命活动提供经费的是母亲。而且,她知道父亲用钱是为了救国救民,所以从不询问钱的去向,往往是主动拿钱出来鼓励父亲的革命活动。不过由于党的纪律,母亲一直不知道他是一名共产党员。由于母亲的精心打理,努力餐生意日渐红火,同时还成功地掩护了父亲在成都地区的革命宣传工作。”

车耀先与家人合影

“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以‘骄’‘奢’‘逸’三字为终身之戒,而为一个健全之国民。则余愿已足矣。夫复何恨哉?!”车耀先写自狱中的家书,要求子女要谦虚、立大德、严防思想受到腐蚀,其实就是“家训”,这是车耀先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得出的人生感悟与肺腑之言,也是他对车崇英、车毅英、车时英、车伯英、车仲英5个子女定下的道德要求和人格规矩。家书字里行间洋溢着最可贵的家国情怀和一个革命者对子女的殷殷嘱托。

这是车耀先的人生价值取向:为人处世不可有傲气,保持低调谦虚,生活上低标准,事业上高标准,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不傲、不贪、不懒……这是作为父亲的车耀先对子女的期望:唯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去担当道义。车耀先就是这样“诲人不倦”,总是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车耀先狱中自传

中共四川省工委成立后,车耀先协助省工委负责人罗世文等在四川地方上层人士中开展统战工作。国民党反动派在成都制造“抢米事件”,造谣诬陷共产党,罗世文、车耀先被特务抓捕。被捕后,车耀先忠诚自己的政治选择,把监狱当作一个特殊战场,借狱中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继续传播进步思想。在狱中6年,敌人对车耀先威逼利诱皆难动其心志。在没有确切刑期的关押中,车耀先拒绝写悔过书、拒绝参加国民党的工作,他早已将个人生死与自由置之度外。1946年8月18日,国民党特务将罗世文、车耀先二人枪杀在渣滓洞松林坡。

“回忆父亲是痛苦的,也是自豪的。因为我们有一位满怀革命理想和爱国豪情,无私无畏、坚贞不屈的好爸爸。他引导我们筑牢对革命的信仰,并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车耀先的子女如是说。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市各界人民为杨虎城、罗世文、车耀先等300多名烈士举行了追悼会。周恩来在墓碑上题字:“罗世文、车耀先两同志之墓”。

作者:朱永安(系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方志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