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人类都将语言视为自身独有的能力:复杂的语法、词汇组合、抽象表达……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打破这种迷思,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动物的“语言”世界正逐渐被揭开面纱。
长期以来,人类都将语言视为自身独有的能力:复杂的语法、词汇组合、抽象表达……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打破这种迷思,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动物的“语言”世界正逐渐被揭开面纱。
在刚果雨林,科学家观察到倭黑猩猩会将不同的叫声组合起来表达复杂含义。例如,它们会先发出“看我”的咕噜声,再加上一声“我们一起做”的叫声,传达“看我在做什么,我们一起做吧”的含义。这不是简单的声音叠加,而是有组合逻辑的“表达”。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鸟类和鲸鱼身上。日本山雀会将“警报”和“招募”的叫声依顺序组合,听到这种组合的山雀会同时表现出警觉和接近的行为;而顺序换一下,行为反应就消失了。这说明它们对叫声顺序的理解类似人类语言中的语序敏感性。
抹香鲸更是复杂语言的“种子选手”。美国“鲸鱼语言创新项目”(CETI)通过人工智能分析鲸鱼的咔哒声,发现它们的叫声有自己的“语音字母表”,甚至包括类似人类语言中“元音”和“双元音”的发音特征。这些尾音的组合和节奏,可能构成了鲸鱼之间用于交流的“句子”。
让人类真正“听懂”动物,关键在于理解叫声背后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传统研究依赖人工观察和记录,效率低、范围小。而AI,改变了这一切。
大型AI模型如 NatureLM-audio 正在被训练来识别各种动物声音,并回答像“这段音频中有几只鸟?”这样的问题。它的训练数据包括来自13个公开数据集的数千条动物、生物和环境声音。
在鸟类研究中,AI已被用于分析鸣禽的叫声模式。像山雀这种叫声稳定的物种,AI可以高效识别其叫声中的变化,带来前所未有的规模化分析能力。
更关键的突破在于“生成动物语言”——也就是让AI模仿动物的叫声,并用于反向交流。比如,DeepMind 和 CETI 正在训练 AI 模型模仿海豚的叫声,未来希望能播放特定的“句子”给海豚听,测试它们是否理解。
这就不仅是“听懂动物”,而是迈向“对话”的第一步。
尽管研究成果不断刷新人们对动物交流能力的认知,但是否能称之为“语言”,仍存在争议。
语言学家查尔斯·霍克特提出了16个语言特征,其中“移位性”(能谈论过去未来)、“生产力”(能创造新句子)、“二元性”(声音单位组合成有意义的信息)三项,在动物交流中尚未被证实。这意味着,尽管动物的叫声有一定规则和组合,但和人类语言仍有本质差异。
此外,AI虽然强大,但也有局限。在热带雨林这类环境中,动物叫声常被背景噪音干扰,AI很难精准识别。而且,动物的行为背景和社交语境复杂,仅靠音频数据难以完整理解叫声的含义。
最值得警惕的是伦理风险。科学家播放模拟的鲸鱼叫声,可能会干扰它们的交配行为;强行“对话”可能对动物造成心理压力或行为改变。我们真的理解它们在想什么吗?它们又是否愿意与我们交流?
正如研究者所说:“我们不是鸟,也不是鲸鱼,我们不知道它们彼此之间的感受。”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帮助人类“破译”动物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马上就能与它们展开对话。语言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思维与文化的载体。
我们与动物之间,或许从未如此接近过交流的可能。但真正的对话,不只靠技术,更需要理解与尊重。
我们能否听懂动物的语言,也关乎我们是否愿意倾听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
来源:老闫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