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蒂舍夫:在深沉与光辉之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4:13 1

摘要:谈及库尔蒂舍夫,不得不提他背后的俄罗斯钢琴学派传统。俄罗斯学派起源自莫斯科音乐学院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两所学校,两者如同一体两面,各自展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如果说莫斯科派钢琴家往往在炽烈的情绪与音响厚度上更为突出,那么圣彼得堡派的特点则是“冷静中的炽热”——一种

文 | 杨其睿

9月12日,米罗斯拉夫·库尔蒂舍夫(Miroslav Kultyshev)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

谈及库尔蒂舍夫,不得不提他背后的俄罗斯钢琴学派传统。俄罗斯学派起源自莫斯科音乐学院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两所学校,两者如同一体两面,各自展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如果说莫斯科派钢琴家往往在炽烈的情绪与音响厚度上更为突出,那么圣彼得堡派的特点则是“冷静中的炽热”——一种从理性中孕育出的深情。库尔蒂舍夫正是这一传统的当代代表,他的演奏既有俄罗斯钢琴家那种“胸中有丘壑”的厚重,又保持着一种雕塑般的线条感,不以声浪压人,而是以内敛克制中的能量积蓄打动人心。

音乐会的上半场,库尔蒂舍夫选择了肖邦的全套四首叙事曲。肖邦的叙事曲本就像是钢琴文学中的长诗,既有史诗般的格局,也有抒情诗的细腻心绪。对演奏者而言,同时演奏四首叙事曲,一方面考验着钢琴家的体能和技术,同时,如何在诗意与结构之间找到平衡,如何避免陷入单纯、重复的情绪渲染,也是极大的挑战。

《g小调第一叙事曲》那段沉郁的开场被他处理得极具戏剧感。低音区的和弦如同史诗的序幕,带着一种命运的重量;随后进入的旋律轻声吟唱,忧郁又带着一丝坚毅。库尔蒂舍夫的触键透明、干净,却不冰冷;旋律线条自然舒展,如同歌唱,却没有丝毫的甜腻或矫饰,他在强弱对比中保持着线条的完整性。

在《F大调第二叙事曲》中,他的演奏如同一位讲述者,带着叙事的温度,却又保留了叙事的距离感。轻柔的旋律被他弹得如水波荡漾,而在骤然爆发的段落中,他的双手如同雷霆一般倾泻,却绝不让声音脱离控制。他始终保持大局观,音乐像是从内部自然生长,而非外部强行推动。

后两首叙事曲亦是如此。库尔蒂舍夫并没有刻意追求“英雄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张扬,而是以深沉的内心力量推动全曲的展开。尤其在第四叙事曲结尾处,那段急速的奔腾,他的演奏犹如一股洪流,却依然能听清每一个音符的去向。强音敦厚而不刺耳,弱音柔和却饱含张力。这种“深情而不造作”的气质,让肖邦的音乐摆脱了单纯的浪漫化处理,呈现出一种具有哲理意味的广阔。

当代钢琴家在演绎肖邦作品时,往往容易陷入过度表演化的“滥情”,库尔蒂舍夫的演奏让人意识到,肖邦的浪漫主义并非感性的无边泛滥,而是一种高度理性的抒情。

下半场,库尔蒂舍夫选择了两部俄罗斯钢琴作品中的高峰之作:斯克里亚宾《第三钢琴奏鸣曲》与普罗科菲耶夫《第八钢琴奏鸣曲》。前者代表着象征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内心挣扎,后者则是作曲家在战火年代写就的“战争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两者之间,既有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延续,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斯克里亚宾的音乐总带有某种“超越尘世”的色彩。他的第三奏鸣曲写于1898年,此时年轻的作曲家仍在徘徊于浪漫主义与个人风格的边缘,却已经显现出内心的狂热与哲思。库尔蒂舍夫抓住了这一点,他没有把音乐演绎得如痴如醉,而是赋予它一种近乎“宗教仪式”的肃穆感。他冷冽的音色和有条理的声部处理,使得音乐呈现为一场清晰的灵魂对话。

如果说斯克里亚宾的世界是内心的挣扎,那么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八钢琴奏鸣曲》则是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的撕裂与抗争。库尔蒂舍夫在第一乐章开篇时,选择了一种近乎冷峻的语气。旋律缓缓展开,如同灰色天空下压抑的低吟。他的音色敦厚,低音区尤其饱满,带来一种沉重却犹不绝望的质感。第二乐章中,他转而展现出优雅抒情的一面,旋律优美而不张扬,仿佛是废墟中盛开的花朵。而在托卡塔式的终乐章中,库尔蒂舍夫展现了他令人叹服的一面:他能够在爆发力极强的段落中保持声音的控制力。那些快速的音群和强烈的节奏在他手下,不是单纯的噪响,而是清晰有序的交响化织体。整首奏鸣曲在他手中,以令人屏息的速度与力量推进,但绝不流于粗暴。他的每一次击键都带着饱满的重量,却同时具有一种冷静的精确。

整场音乐会下来,我的感受是:库尔蒂舍夫演奏中带有着一种表演哲学的表达。舞台上的他常常沉浸在音乐本身,不张扬,不造作,甚至略显克制。但正是这种克制,使得他的演奏有一种独特的穿透力。观众在他的音乐里,不会感受到过分的表演性,而会感受到一种深沉的诚意。这种诚意,或许正是艺术的根本。

他在肖邦作品中展现了人类内心的诗意与孤独,在斯克里亚宾作品中表现了灵魂的挣扎与超越,在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则让人感受到历史与命运的重量。这三位作曲家,恰好构成了一条隐秘的精神线索:从个人心灵到宇宙追问,再到时代抗争。库尔蒂舍夫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音乐的魅力,更是一种人在历史与存在之间的思索。

“在深沉与光辉之间”——这不仅可以作为对整场音乐会的概括,也恰好揭示了库尔蒂舍夫演奏的精神气质。他的音乐不在极端的黑暗或刺眼的光亮中停留,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地带,以冷静的理性和内敛的情感,勾勒出一个既深沉又辉煌的音乐世界。

高尚/摄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