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的暖阳洒向天山南北,广袤的棉田里,一场融合科技与希望的春播大戏正在上演。从南疆阿克苏到北疆昌吉,从传统农具的“哒哒”声到北斗导航的“滴答”指令,新疆棉农以智慧为笔、大地为纸,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壮丽篇章。
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春日的暖阳洒向天山南北,广袤的棉田里,一场融合科技与希望的春播大戏正在上演。从南疆阿克苏到北疆昌吉,从传统农具的“哒哒”声到北斗导航的“滴答”指令,新疆棉农以智慧为笔、大地为纸,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壮丽篇章。
在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140万亩棉田中,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成为绝对主角。这些“智慧铁牛”按照预设路线自动作业,一次性完成覆膜、滴灌带铺设、播种、覆土等流程,每公里直线误差不超过2厘米,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0%以上。种植户徐宝红感慨:“农机装上‘北斗’后,播行端直、下种均匀,一播全苗不再是难题!”
而在库车市二八台镇,主推的“一膜六行”播种模式引发关注。2.05米宽的厚地膜上,每穴株数可达1.25万株,成活率超80%,既优化资源利用,又为后续机械化采收铺路。当地农户陆学灿算了一笔账:“一台北斗导航播种机日播130亩,10天就能完成1.4万亩任务,这在过去需要上百人连轴转。”
尽管南疆3月遭遇大风沙尘和“倒春寒”天气,但棉农们已不再“靠天吃饭”。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推广的“干播湿出”技术成为破局关键——省去冬春灌步骤,直接铺膜滴水引墒,节水30%的同时抑制盐碱,实现“抗旱不减产”。在尉犁县,棉田里铺设的防风沙稻草阵与智能滴灌系统形成双重防线,抵御春季频发的沙尘侵袭。
北疆棉区则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未雨绸缪”。石河子市棉农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远程操控水肥滴灌系统,确保棉种在最佳环境下生长。昌吉州农技人员更根据气象预报动态调整滴水时间,用“数据预判”对抗阶段性低温。
今年春播季,农资价格上涨成为隐忧。化肥、地膜等成本较预期增加100-150元/亩,阿克苏沙雅县部分棉农主动调整策略,通过“精量播种”和“宽膜覆盖”技术减少种子浪费,同时依托合作社集中采购压低成本。库车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零散土地,机械化率超95%,每亩综合成本下降10%。
更令人振奋的是,科技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第八师一四四团投入800余台机车,日播种量突破15万亩;兵团第三师50团采用北斗导航技术播种113万亩棉田,预计籽棉交售价有望突破7.5元/公斤。正如库车水控农业董事长蒋曦龙所言:“从卫星观测到水肥一体技术,今年亩产有望从500公斤提升至550公斤。”
新疆棉花的春播,不仅是一场生产活动,更是一次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实践。在昌吉州,“4.4米超宽膜+一膜十二行”模式减少地膜污染;在博乐市,无人机精准喷洒农药降低30%化学制剂使用量。这些创新让棉田从“资源消耗型”转向“可持续型”,每亩节水200立方米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站在4月的田野上,轰鸣的农机声与破土而出的棉苗共同奏响丰收序曲。从北斗导航到卫星遥感,从无人驾驶到智能滴灌,新疆棉花播种的每一次突破,都在诠释着“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深刻内涵。这片承载着科技与汗水的土地,正以“四月苗”的蓬勃生机,托起乡村振兴的致富梦,也向世界递交一张闪耀的中国农业名片。
来源:农人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