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记本上,重叠着:歇马村陈婆婆口述的饼模口诀,高河墟梁伯传授的《竹刮七律》,李姨在香云纱染坊忙碌的故事,每一页诉说着大湾区青年共有的精神家园。时常思考:新时代青年应当以何种姿态参与文明传承?这份思考,最终在非遗保护的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笔记本上,重叠着:歇马村陈婆婆口述的饼模口诀,高河墟梁伯传授的《竹刮七律》,李姨在香云纱染坊忙碌的故事,每一页诉说着大湾区青年共有的精神家园。时常思考:新时代青年应当以何种姿态参与文明传承?这份思考,最终在非遗保护的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前言
在阳江老城斑驳的骑楼间,我总爱追逐那些从灰塑砖缝中滴漏的晨光。被时光沁润的祥云纹在趟栊门前流转,如同老胶片上跳帧的史诗,将满洲窗的七彩光斑译写成岭南的千年吐纳。当第一缕朝晖漫过漆器作坊鎏金匾额的刹那,生漆的醇烈便会与风筝铺的竹腥咬合,在我记忆的陶坯上烙下最初的文明釉彩。
初识:歇马村的文明解码
2023年,岭南盛夏的蝉蜕粘在古村墙垣,我随三下乡实践队(乡村新媒人队)踏入江门恩平歇马举人村。八百岁古榕的气根早已钙化成村巷的毛细血管,文峰塔的晨影正将"笔架天成"的偈语拓印在青石板上。当我们在祠堂天井复刻歇马饼时,柴火的噼啪叩响沉睡的饼模。陈婆婆捧着新晒的陈皮颤巍巍走来,龟裂的掌心摩挲着木纹:“后生仔,要让老物件咳出新声气啊!”她翻开光绪年间的族谱,某位举人的批注墨迹未干:“紫荆含苞纹,寓蓄势待发。”这让我们将如意纹与花苞重组,当蒸汽从新模具的沟壑间突围时,饼模榫卯咬合的糯响,惊醒了在族谱里蜷缩百年的智慧。
在歇马励志学堂,摄像机意外捕捉到襕衫书生挥毫的残影。海外游子的啜泣突然刺破直播间的电子噪点,我们连夜将这段时空错位的乡愁剪辑成《家书折叠术》。当古村瓦当与都市玻璃幕墙在屏幕上叠印,满屏"归"字的弹幕如萤火虫撞向黎明。我忽然明白,非遗传承的本质是让散落的乡愁在像素中重新结晶。
寻脉:高河墟里的文化基因
次年盛夏,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乡音乡愿队)的红马甲洇入阳春高河古墟的晨雾。竹编匠人梁伯的刮刀正在剖解时光,青竹在他掌心裂变成光的丝线。“刮七遍方得筋骨。”他的箴言随篾条弹跳,我们却从中听出了文明的弦外之音——那些被策划的竹编体验日里,游客将六角编法幻化成灯罩的瞬间,千年篾条正穿过年轻指节,编织出新的光的语法。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融入当代生活的文化基因。
在冼夫人纪念馆的碑林深处,我们发现了非遗的另一种形态。当风姜鸡的辛香在齿间炸开,当香云纱的薯莪汁在直播镜头里氧化变色,先民与自然的密语正通过味蕾与视网膜编译成现代基因。李姨展开香云纱的刹那,百年时光在织物褶皱中形成回旋涡流,直播间评论区的“东方高定”字样如弹幕组成的银河。
传承:让文化基因活在当下
而今站在高河迴龙寺的雾中,梁伯寄来的竹筛正在亚克力工作台上吐纳清辉。背面“天有时地有气”的铭文与正面我们激光雕刻的星轨图形成互文,这是场跨越千年的语法对谈。当AR导航将骑楼灰塑投射在视网膜,那只鎏金鳌鱼突然在虚拟光影中摆尾——原来非遗传承从不是复写历史,而是用年轻的瞳孔为古老文明重新调焦。37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与20万字的非遗实践手记,看似是与晨光赛跑的日夜,实则是与千年文明的对谈。
檐角滴落的晨光里,被我们编译过的文化基因,正以纳米级的精度,在时光的培养基上生长出新的文明菌丝,这既是千年非遗的现代转生,更是大湾区青年用担当与创新书写的时代答卷。
来源:大深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