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母亲河,为啥长江货船挤成堆,黄河上面却空荡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3:58 1

摘要:2023年,这条水道承载了38.8亿吨货物,而几百公里外的黄河上,空旷得像被遗忘的河道。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上往下看,密密麻麻的货船像蚂蚁一样爬满江面。

2023年,这条水道承载了38.8亿吨货物,而几百公里外的黄河上,空旷得像被遗忘的河道。

同样都是母亲河,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壹》——

从黄河大桥上走过,脚下的河面静得像面镜子,偶尔有几只水鸟飞过,在河面上留下涟漪,整条河看起来更像一个超大号的水库,而不是什么交通要道。

这和在长江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武汉码头,每隔几分钟就有一艘万吨货轮从眼前经过, 那种钢铁巨兽劈开江水的气势,让人想起工业革命时代的蒸汽机车。

这里每天通过的货物量,比很多国家一年的贸易总额还要大。

长江2023年货物吞吐量:38.8亿吨,黄河2023年货物吞吐量:几乎为零,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内河第一。

而黄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基本就告别了货运。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藏在一个想不到的地方:泥沙,黄河每立方米水里含沙5.96公斤,长江只有0.12公斤,黄河的含沙量是长江的50倍。

黄河就像一条流动的稀泥汤,而长江更像清澈的茶水。

2019年,黄河调水调沙,闸门一开,滚滚黄流夹带着砂石冲向下游,声音像打雷一样, 水库工作人员说,这些泥沙如果不及时冲走,整个河道都会被填平。

泥沙到底有多可怕?

1855年以来,黄河在现代三角洲上决口漫溢达87次,大的改道就有9次, 每次改道,都是因为泥沙淤积把河道堵死了,河水只能另找出路。

而船呢?根本没办法在这种河道里正常航行。

今天的黄河河床,比两岸地面高出3-5米, 这叫"地上悬河",船要在比陆地还高的河里走,你敢相信吗?

——《贰》——

长江的优势不仅是含沙量低,水深够,长江口到武汉,5000吨级船舶畅通无阻,武汉到重庆,3000吨江轮随便跑,就算到了枯水期,1000吨的船也能直达重庆。

水量稳定,长江全年不断流,这在中国的大河里很罕见。

黄河呢?1997年的那次大断流,持续了200多天,河道稳定,长江主航道几十年不变,船舶可以放心规划航线,黄河今年这里能走船,明年可能就是一片浅滩。

这些优势叠加起来,造就了今天的长江黄金水道。

2023年数据显示,长江承担了沿江地区80%以上的铁矿石、电煤和外贸货物运输, 每年直接经济贡献超过1200亿元,间接贡献达到2万亿元。

这就是差距,其实,黄河也曾经辉煌过。

唐朝时期,黄河是南北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储光羲在《夜到洛口入黄河》里写:"河洲多青草,朝暮增客愁,客愁惜朝暮,枉渚暂停舟。"

那时的黄河上,商船如织。

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就是利用黄河来运输的,从洛阳到淮河,货物可以一路水运,那是黄河航运的黄金时代,转折点在宋朝之后。

黄河开始频繁改道,泥沙问题越来越严重。

元朝干脆另开新运河,彻底抛弃了黄河航道,但黄河航运并没有完全消失,1938年,小说《黄河东流去》里还描写着黄河上的木帆船。

"装载着木机打包的棉花,从潼关风陵渡起航,往开封城运。"

那时还有船工靠跑黄河水运为生,20世纪70年代,黄河山东段年水运量达到120万吨, 河南段也有数十万吨的年吞吐量,那是黄河航运的最后辉煌。

90年代之后,彻底完蛋了,泥沙淤积加上频繁断流,黄河航运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叁》——

政府没有放弃黄河

政府从来没有放弃过黄河航运,1988年,交通部就批复了《黄河水系航运规划报告》,计划2030年前后实现青铜峡大坝至入海口四级航道标准。

2009年,9个省区的交通运输厅负责人聚在兰州。

商定建设黄河"黄金水道",2030年实现全线通航,2013年,《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提出2020年实现重点区段分段通航。

2030年实现全河适宜河段分段通航。

一拖再拖,一推再推, 为什么?因为技术难题太大了,黄河复航有希望吗?有,但很难,2020年,一个好消息传来。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通过调水调沙,黄河下游冲刷了29.24亿吨泥沙。

河道淤积抬升的趋势终于得到遏制,近十年黄河下游各水文站的数据显示,小流量时的水面宽度和水深,基本能满足四级航道通航要求。

专家说,从郑州到入海口800多公里河道,有条件建设成生态航道。

但问题依然很多,泥沙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水沙调控体系还不完善,河势游荡的老毛病还在,碍航建筑物需要大规模改造。,航道需要持续清淤疏浚。

最关键的是,这需要天文数字的投入。

——《肆》——

航运部门算过一笔账,如果黄河复航,预计货运量能达到2亿吨,相当于3条重载铁路的运力, 2030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年现值约1200亿元。

能节约能源消耗170万吨每年,降低碳排放150万吨每年。

数字看起来很美,但投入呢?航道整治、清淤疏浚、碍航建筑物改造、水库群联合调控... 每一项都是百亿级的工程。

而且,这还不是一次性投入。

黄河的泥沙问题是长期的,维护成本可能比建设成本还要高,反观长江,为什么能成功?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缺。

改革开放后,沿江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货运需求爆发式增长。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水深量大河道稳定,国家持续投入,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长江上升为国家战略。

更重要的是,长江航运有天然的经济合理性。

水运成本低,运量大,市场需求旺盛,不需要政府补贴就能盈利,黄河呢? 即使技术问题解决了,经济性依然是个大问号。

2024年的黄河大桥上,河面依然空旷,依然安静。

偶尔有几艘小渔船,在水面上留下细细的波纹,黄河复航工程仍处于论证可行性的早期阶段,什么时候能真正开工,没人能给出准确时间表。

与此同时,长江上的货船却越来越多。

2023年三峡枢纽货物通过量达到1.7亿吨,比2022年增长7.6%,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同样是母亲河,命运却截然不同。

长江凭借天然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38.8亿吨的年货运量,支撑起沿江经济带的半壁江山,黄河受制于泥沙,航运梦想遥遥无期, 即使投入巨资,也未必能重现昔日辉煌。

这不是努力程度的问题,而是自然规律的力量。

毕竟,不是每条河都能成为黄金水道, 承认差异,找准定位,也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来源:水木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