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在火锅与音符之间:海底捞夜宵季如何让夏夜“升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3:50 1

摘要:夏夜的微风拂过城市街头,已是晚上十点半,海底捞北京西路店却刚刚切换进另一种节奏。霓虹流转,音浪涌动,荧光棒划破空气,DJ台前年轻人举杯畅饮,火锅的热气与电子乐的低音交织——这不是音乐节现场,而是一场正在火锅店里发生的“夜宵派对”。

夏夜的微风拂过城市街头,已是晚上十点半,海底捞北京西路店却刚刚切换进另一种节奏。霓虹流转,音浪涌动,荧光棒划破空气,DJ台前年轻人举杯畅饮,火锅的热气与电子乐的低音交织——这不是音乐节现场,而是一场正在火锅店里发生的“夜宵派对”。

同质化竞争、价格战与流量焦虑之下,许多品牌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循环。《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复旦大学(上海)大数据实验室数据则显示,今年6月以来,上海夜间消费市场消费总额达880.09亿元,同比增长3.3%

海底捞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转变。自六月启动“夜宵狂欢季”以来,7-8月夜宵时段日均桌数环比增长超11%,夜间21点后客流显著攀升,高峰时段一座难求。这不仅仅是一轮新品上市,更像一场围绕“夜经济”重新组织产品、场景与人群关系的战略实验。

产品:不止是夜宵,而是夏夜的全品类提案

如果说传统夜宵是“饱腹型消费”,海底捞则试图把它扩展为一场味觉的“夏日庆典”。

从非遗泡菜打造的“跳水美蛙鱼火锅”,到视觉感十足的“瀑布大鱿鱼片”;从果香洋溢的“芭乐莓莓牛油果”饮品,到烧烤串品与精酿啤酒——海底捞没有局限于火锅主场景,而是构建了一套覆盖锅底、涮品、小吃、甜品、酒饮的“夏夜矩阵”。

产品团队显然下了一番功夫。譬如“美蛙鱼”锅底,不仅选用四川马井老坛泡菜,还创新加入淡爽拉格啤酒提香,既保留川味经典,又增添微醺体验。而像“瓜瓜派对”这样的蔬菜拼盘,则瞄准了年轻消费者对清爽、健康与拍照分享的需求。这些产品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基于场景和人群的精准设计——既满足深夜食欲,又契合社交分享与情绪释放。

场景:夜间时段的模式从吃饭地切换到社交场

如果说产品是硬件,场景就是软件。海底捞在全国近30家夜宵主题店推行“22点派对模式”。晚上十点,走进海底捞的夜宵主题店,你会清晰感受到空间的“模式切换”:灯光调暗,音乐换轨,DJ台、荧光手环、精酿打酒站次第登场——传统火锅店悄然变成融合饮食、音乐与社交的Livehouse。

以上海夜宵主题店为例,升级为夜宵主题后,晚间8点半至10点半时段客流显著增长,营业额提升约15%。该店刘店长表示,夜宵时段顾客以年轻人为主,多为二至三人结伴,需求不止于餐饮,更注重社交互动与微醺体验。为此,门店补充了烧烤、炸鸡、卤味、小海鲜等适合佐酒的菜品,并推出高颜值鸡尾酒系列,结合花式调酒表演,有效增强了消费互动与客单价。来这里的不再只是为饱腹,更多是三五好友相约,要的是“好吃又好玩的微醺体验”。

更有意思的是,海底捞还巧妙融入了国风文化互动的基因。部分门店推出“大唐侍郎”对诗挑战,顾客可与扮演文士的服务员吟诗互动,胜者获赠荔枝。这种设计妙在既贴合Z世代对国潮的偏爱,又以低门槛、高趣味性的方式重塑等候体验,也使消费行为升华为一种文化参与和情感共鸣,真正实现从“餐饮空间”到“社交场域”的跨越。

人群:切入二次元与粉丝圈层,做年轻人的兴趣同路人

这个夏天,海底捞在营销上显示出惊人的精准度。

一方面,它携手曾舜晞“功夫捞面”线下互动、王嘉尔新专辑联名主题店等聚焦“场景化体验”,挖掘粉丝到店消费的“仪式感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曾舜晞在剧组请客海底捞并挑战“捞面舞”的趣闻引发广泛关注,官宣代言后,“海底捞出了曾舜晞”话题在小红书平台获得21.6万浏览量,抖音相关播放量超307万次,有效撬动粉丝经济。

另一方面,则跨界联名国产动画《时光代理人》,打造痛车、主题店、夜市摊,甚至提供Live演出后大巴接驳服务,深入ACG圈层。

上海静安大悦城店化身“痛店”后,暑期二次元顾客占比近50%,翻台率同比提升30%。“不少二次元顾客因共同兴趣集结,比如在漫展或者门店等位区遇到的同好,都愿意拼桌用餐,往往在一顿火锅的时间里就从陌生人成为朋友。”店长郭先生介绍。更值得称道的是,海底捞创新设置“次元夜市”,鼓励消费者在等位区摆摊交换周边、“换谷”社交,把原本消耗耐心的等待变成兴趣联结的契机。

海底捞夜宵季火爆出圈并非偶然。它建立在一个清晰的洞察上:当代年轻人追求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归属感和情绪共鸣。海底捞没有停留在“用餐服务”,而是主动成为兴趣社群的“组织者”——正如其在夜市摊设置行李寄存处,甚至接纳Cos服装与道具,真正融入二次元文化语境。

启示:沉浸式体验,或许是餐饮业真正的破局点

海底捞此番尝试,为餐饮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竞争维度必须从价格、品类转向场景与体验。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愈发看重消费过程中的叙事感、互动性与情感共鸣。海底捞夜宵战略正是抓住了这一转变——它通过产品组合、空间改造与文化植入,把简单的“吃饭”变为可分享、可记忆的“事件”。

正如业内观察者所指出的,“未来的餐饮,不仅要好吃,更要好玩、好拍、好分享”。海底捞的成功不在于某一款锅底或某一场活动,而在于它系统性地重组了夜间消费的要素:以美食为入口,以场景为舞台,以文化为纽带,最终交付一种完整的、沉浸的体验。

回头看海底捞这个夏天的夜宵实验,其真正突破不在于推出了多少个新品、开设了多少家主题店,而在于它重新思考了“餐饮”的本质——它不再局限于口腹之欲,而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心情的媒介。

当夜市摊前二次元爱好者交换吧唧,当大唐侍郎与年轻人对诗笑谈,当海底捞的痛车驶向演唱会现场……这些画面共同拼出了一幅餐饮业突围的新图景:在效率与规模之外,还有体验、情感与文化的可为空间。

从“味觉消费”到“气氛美学”,从“餐饮空间”到“社交场域”,海底捞的夜宵战略正在重新定义餐饮的边界与可能性。这或许正是破解餐饮困局的一把钥匙——让吃饭不再只是吃饭,而成为一种值得沉浸其中、分享传播的生活方式体验。

此文内容为企业供稿,仅供参考。

来源:财经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