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智出行高歌猛进后突然崩盘,印度新经济神话一夜破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3:36 1

摘要:说起印度的共享出行,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Ola、Uber,但其实还有一个曾经风头无两的“蓝智出行”,号称“印度版滴滴”。

说起印度的共享出行,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Ola、Uber,但其实还有一个曾经风头无两的“蓝智出行”,号称“印度版滴滴”。

2019年刚上线时,创始人安莫尔·辛格·贾吉在各种大会上放话:“未来十年,让每个都市居民在五分钟内坐上蓝智电动出租车!”这话说得多响亮,资本和行业的期待就有多高。

蓝智出行的玩法很新潮:全电动化车队、统一定价、专业司机、承诺不拒载,主打机场和商务出行,直接切进德里、孟买、班加罗尔这些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

2024年时,他们一天能接2.5万到3万单,占德里-NCR市场10%的份额,业务做得风生水起,成了出行圈的明星。

财报显示,GEL营收从2020财年的7.5亿卢比,飙升到2024年的115.2亿卢比,看起来增长很快。 但2024年2月一场30亿卢比的债券违约,直接把集团推向技术性破产。

后面员工工资发不出来,司机被拖欠薪水,公司只能让员工居家办公,最后彻底停工。

表面上的“高增长”,其实是“假繁荣”。

有行业分析师点评得很到位: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失败,而是赤裸裸的金融犯罪。”

兄弟俩拿投资人的钱搞豪宅、消费、炒股,业务表面很光鲜,实则漏洞百出。

蓝智出行的故事,其实照出了印度创业圈的一大通病: 家族企业缺乏有效监管,商业模式创新跑得太快,监管总是慢半拍。

创始人神话被资本捧上天,底下的财务纪律却成了“装饰品”。

等到NSE(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调查组进厂查账,所谓3万辆电动车预订单的“工厂”早已人去楼空。

更讽刺的是,蓝智出行以前还被当作“人性化雇主”来宣传: 给临时员工买保险,离职率低,创始人还定期和基层员工开会,员工觉得有归属感。

可等危机爆发,创始人一句“阶段性资金压力”就把大家打发了。

其实那时候,财务造假、资产转移,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

蓝智的崩盘,其实是印度新经济一场警钟。

技术创新如果只是资本的包装,企业愿景变成了个人敛财的工具,那么再光鲜的“独角兽”,也可能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资本退潮时,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2025年初,贾吉兄弟因涉嫌违法辞职,公司股价从800卢比一夜跌到50卢比,戈亚尔也公开与兄弟俩切割。

BP Ventures等投资机构表示要重新评估持股,公司复苏无望。

蓝智出行的结局,是对所有初创企业的提醒: 没有道德底线的增长,迟早会出问题。

用户的信任、司机的生计、资本市场的秩序,最终都要有人买单。

印度新经济还在继续,但蓝智出行的神话,已经成为过去。

创业要有理想,但更要守住底线。否则,神话破碎的速度,远比你想象中更快。

来源:3分钟娱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