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怒喷“反法西斯运动”是恐怖组织!百年制度空白成最大笑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3:35 2

摘要:近年来,美国政坛围绕Antifa(反法西斯运动)的争议持续发酵。特朗普曾多次公开表态,称Antifa是“病态、危险、激进的左派组织”,并明确希望将其标记为“恐怖组织”。

近年来,美国政坛围绕Antifa(反法西斯运动)的争议持续发酵。特朗普曾多次公开表态,称Antifa是“病态、危险、激进的左派组织”,并明确希望将其标记为“恐怖组织”。

这一言论引发美国社会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Antifa多次参与或煽动暴力事件,威胁社会秩序;反对者则质疑此举是否变相压制左翼声音,甚至触碰言论自由的边界。

为厘清争议核心,安全服务公司BowWave首席执行官、前联邦调查局(FBI)情报局官员约书亚・斯库尔从专业视角展开分析,其观点也成为理解这一事件的重要参考。

这场争议不仅关乎一个组织的定性,更折射出美国在松散极端组织监管、法律制度适配等方面的深层难题。

从起源来看,Antifa并非新生组织,但其影响力在近5年间显著提升。约书亚指出,Antifa的核心定位是“反建制运动”,成员多对美国现有社会结构、权力分配持批判态度,且立场明显左倾。这种“反建制”属性使其吸引了大量对现状不满的群体,却也因部分极端行为陷入争议。

支持者眼中,Antifa的“危险性”有具体事件支撑:近年来美国多起街头冲突、公共设施破坏事件中,均有自称Antifa成员的人士参与,部分行为已超出和平抗议范畴,演变为暴力冲突。特朗普政府及右翼群体认为,这类行为符合“恐怖主义”的破坏性特征,将其标记为“恐怖组织”是维护社会安全的必要举措。

但反对声音同样有力。一方面,Antifa的“暴力行为”并非普遍现象,多数成员仍以和平抗议为主要方式,简单将整个运动定性为“恐怖组织”,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另一方面,美国左翼群体担忧,此举可能成为政府压制左翼运动的工具——毕竟Antifa的左倾立场与特朗普政府的右翼倾向本就存在天然对立,“恐怖组织”的标签是否带有政治偏向,始终是争议焦点之一。

若要理解Antifa定性争议的难点,首先需正视其独特的组织形态——与传统极端组织不同,Antifa并非“结构化群体”,更像是一个“松散联盟”。

约书亚强调,Antifa没有明确的领导者、固定的成员名单,也不存在统一的指挥体系,成员多通过共同的意识形态(反法西斯、反建制)聚集,行动具有高度自发性。

这种结构给监管与调查带来了极大挑战。传统极端组织(如美国右翼的白人至上主义组织、新纳粹组织,或左翼的地球解放阵线、动物解放阵线)虽也有意识形态驱动,但具备相对清晰的等级制度、固定会议或成员联络方式。调查机构可通过追踪组织架构、会议记录、资金流向等,收集“共谋犯罪”的证据,进而对成员提起指控。

但Antifa的松散性打破了这一逻辑。由于缺乏固定组织框架,成员之间的联系多为临时、碎片化的,很难证明某起暴力事件是“有组织的共谋行为”。

约书亚以FBI的调查实践为例:即便发现个别Antifa成员参与暴力,也难以将其行为与“整个运动”绑定,更无法以“组织名义”提起恐怖主义相关指控。这种“个体行为难归责于组织”的困境,让特朗普政府的“恐怖组织”定性诉求,从执行层面就面临巨大障碍。

除了组织特性,美国法律制度的“空白”也让Antifa的定性陷入僵局。约书亚明确指出,美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国内恐怖主义法规,与针对“外国恐怖组织”的成熟制度形成鲜明对比——根据美国法律,FBI有权对“外国恐怖组织”进行官方指定,并依据相关法规采取冻结资产、限制入境等措施;但对于“国内组织”,至今没有统一的“恐怖组织”认定标准与流程。

这一法律空白的根源,与美国《第一修正案》密切相关。该修正案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而“意识形态”本身属于受保护范畴——即便某一组织的意识形态被多数人视为“极端”或“令人厌恶”(如白人至上主义、激进左翼思想),只要未实际实施暴力或犯罪行为,就受法律保护。

约书亚解释,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防止政府以“意识形态不合”为由压制公民权利,但也导致了“暴力行为与意识形态界限难分”的现实难题:当Antifa成员的行为从“言论抗议”升级为“暴力破坏”时,调查机构需逐一证明“个体行为与组织意识形态的关联性”,且需排除“单纯个人犯罪”的可能,举证难度极大。

更关键的是,若要将Antifa正式定为“国内恐怖组织”,必须先修改现有法律——这不仅需要国会通过相关法案,还需平衡“国家安全”与“公民自由”的关系,而美国两党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早已存在,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因此,特朗普的“定性诉求”更像是一种政治表态,而非可立即落地的政策。

Antifa的争议虽发生在美国,却折射出全球范围内“松散极端组织”的治理共性难题。从Antifa的案例来看,这类组织的核心挑战在于“三大矛盾”:一是“组织松散性”与“监管必要性”的矛盾,传统以“结构化组织”为目标的监管手段难以适用;二是“意识形态自由”与“暴力行为管控”的矛盾,如何避免“防极端”演变为“压自由”,考验制度设计的精细度;三是“政治立场”与“法律公正”的矛盾,当某一组织的意识形态与执政者的政治倾向对立时,如何确保“定性”不掺杂政治偏见,是对司法独立性的重大考验。

对其他国家而言,Antifa的案例也提供了两点启示:其一,针对松散极端组织,需建立“差异化监管”体系——不单纯依赖“组织定性”,而是聚焦“个体行为”,通过完善暴力犯罪、公共安全相关法律,对具体违法者依法追责,同时避免扩大化打击;其二,需强化“社会协同”治理,通过教育引导、社区干预等方式,减少极端意识形态的传播土壤,而非仅依赖执法手段。毕竟,松散组织的根基在于“意识形态认同”,若能从源头缓解社会分歧(如贫富差距、阶层矛盾),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极端行为的发生概率。

美国关于Antifa的争议,本质上是“社会分歧、制度局限、治理难题”的交织体现。Antifa是否为“恐怖组织”的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争议暴露出的“如何平衡自由与安全”“如何监管松散组织”“如何避免政治干预司法”等问题,值得所有国家深入思考。

在全球化时代,极端思想的传播更趋便捷,松散组织的治理也将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而“尊重法律、理性对话、多元包容”,或许才是破解难题的核心方向。

来源:脑瘤科李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