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俄罗斯无人机侵犯波兰领空,这一事件如巨石入湖,在西方与俄罗斯复杂关系中激起千层浪,成为西方遭遇俄罗斯直接“侵略”的显著例证。
上周,俄罗斯无人机侵犯波兰领空,这一事件如巨石入湖,在西方与俄罗斯复杂关系中激起千层浪,成为西方遭遇俄罗斯直接“侵略”的显著例证。
与此同时,克里姆林宫虚假信息机构同步发起精心策划、多层次的信息战,背后是莫斯科典型的混合战术运作模式。
莫斯科的混合战术像一张无形大网,将物理攻击与信息手段紧密交织。
难以归因的物理攻击是这张网的“实体锚点”,此次无人机“入侵”波兰领空便是典型。
它公然侵犯波兰领土主权,在西方国家安全防线上撕开大口子,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担忧。
而与信息相关的手段则是“隐形丝线”,宣传、虚假信息散布以及影响力活动等相互配合,如无形触手深入社会各个角落。
它们旨在迷惑和破坏对手,通过制造混乱、扭曲事实,让对手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最终被迫做出有利于克里姆林宫的决策。
克里姆林宫在事件中发起的信息行动目标明确、手段多样。
它试图驳斥俄罗斯对袭击负有责任的指控,在波兰社会及整个西方世界制造混乱与不和,削弱民众对民主机构和联盟的信任。
煽动对国家与乌克兰关系的不信任,关键是试探北约盟国反应,为后续行动做铺垫。
上周,俄罗斯媒体迅速聚焦事件,极力否认责任,质疑波兰报道,甚至嘲笑波兰政府“夸大”反应。
外国媒体报道的迅速性、关注度及叙述一致性表明,俄罗斯媒体早有准备,将其作为协调一致的新闻运动运作。
俄罗斯驻波兰临时代办安德烈·奥尔达什发挥关键作用。
他在访问波兰外交部前后接受采访,与官方媒体密切联系,坚称袭击是乌克兰挑衅,类似观点在相关Telegram频道广泛传播并占据主导。
与此同时,波兰互联网空间被大量呼应俄罗斯宣传的评论员充斥。
成千上万虚假账户、“网络喷子”及部分YouTube用户和评论员,传播对克里姆林宫有利的观点,称袭击是乌克兰挑衅,目的是拖波兰和北约入战。
波兰数字事务部长称,军事行动结束时信息战就已拉开帷幕,休眠“机器人”账号被激活,虚假信息传播量剧增。
最初信息传播旨在在波兰民众心中播下恐慌种子,破坏对国家机构的信任,暗示波兰军事防御能力不足,甚至出现呼吁暂停与乌克兰合作、与俄罗斯合作的声音。
并非所有针对乌克兰或其行为的批评都源于俄罗斯虚假信息,波兰社会存在难民支持系统超负荷运转、战争和经济困难导致民众挫败感增加等紧张局势。
俄罗斯巧妙利用这些现实问题,将其作为信息战行动的“肥沃土壤”,精准触动波兰敏感神经,试图制造分裂和矛盾。
面对挑战,波兰和西方国家不能被动挨打或临时应对,需进行系统性变革。
积极支持乌克兰是首要举措,这能有效削弱俄罗斯在战场上的军事潜力和在乌克兰信息空间的影响力,迫使克里姆林宫面对棘手问题。
在联盟层面,加强北约内部军事合作,重点保护东翼。
北约秘书长宣布启动“东部哨兵”计划,部署更多空中资产巡逻,有助于增强北约威慑能力。
制裁仍是向俄罗斯施压的重要工具,政治、经济乃至体育制裁都应进一步收紧加强。
俄罗斯国内经济形势恶化是制裁有效的证明,也是加强制裁的动力。
打击虚假信息和宣传方面,应系统灵活支持流亡的俄罗斯反对派媒体,它们能与俄罗斯境内民众沟通,提供可靠信息。
同时,全面实施《数字服务法》,在国家层面迅速修改立法,有效起诉传播虚假信息的个人。
虚假信息已成为俄罗斯的战争武器,民主国家有权利更有责任果断保卫自己,维护国际秩序和地区稳定。
来源:小志一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