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监管强力推动下L2草案加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3:25 1

摘要:9月17日,工信部网站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即“L2强制性国标”)的征求意见稿,面相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征集期截止2025年11月15日;这意味着L2智驾“强标”距离正式发布又近一步。2025年4月以来,监管强力推动下L2强标草案撰写加速

9月17日,工信部网站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即“L2强制性国标”)的征求意见稿,面相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征集期截止2025年11月15日;这意味着L2智驾“强标”距离正式发布又近一步。2025年4月以来,监管强力推动下L2强标草案撰写加速;国家标准网站显示拟实施日期为2027年1月1日。

此次新L2标准难度极高,具体来说体现为:

1)场景丰富:包含日间、夜间、逆光等条件;隧道、施工、路口等道路类型;
2)目标种类多样:包含机动车、行人、摩托车、洒水车等异型车辆、水马和雪糕筒等临时障碍物;
3)多目标交互:如车辆切入、前方紧急制动、遮挡物+鬼探头、多车道多障碍物等。

今天再讲一下自动驾驶行业。

自动驾驶行业根据技术自动化程度可分为六个等级,从Level 0到Level 5,其中Level 0为无主动辅助系统,完全由驾驶员控制;Level 1具备纵向或横向引导功能,如自适应巡航控制;Level 2同时具备纵向和横向引导能力,但驾驶员仍需保持注意力;Level 3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可接管大部分操作,但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驾驶员干预;Level 4为高度自动驾驶,无需驾驶员干预,适用于限定区域或条件下的运行;Level 5则是完全自动驾驶,适用于所有道路和环境条件,无需任何人类操作。当前中国量产乘用车的自动驾驶等级正从L2向L3+级别过渡,预计到2023年我国在售新车中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达到51%,L3和L4级分别达到20%和11%。应用场景方面,封闭场景(如矿山、港口)和低速场景(如无人配送、环卫)因技术难度较低而率先落地,干线物流和载人运输等开放场景则面临更高挑战。Robotaxi、无人零售、智慧公交、矿区运输、物流配送等已成为主要商业化探索方向,G端、B端和C端用户需求共同推动多元化应用发展。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根据最新预测数据,2025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达到近45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较2024年的3832亿元进一步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2022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由681亿元增至289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3.6%。预计未来几年仍将维持高速增长态势,到2027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915亿元。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市场同样处于扩张阶段,预计2027年将达到6586亿美元,而从2024年至2034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从不足百亿美元增长至超过450亿美元。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协同进步,以及政策支持和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下降。此外,消费者对智能出行的需求上升、车企智能化转型加速、科技企业跨界布局等因素也显著推动行业发展。然而,限制因素依然存在,包括高阶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度不足、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道路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突出,以及公众接受度有待提升等。

自动驾驶产业链可划分为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三大核心环节,并延伸至上游硬件与软件供应、中游整车集成及下游运营服务的完整生态体系。感知层主要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车载摄像头模组、红外夜视及惯性导航IMU、GPS等传感器设备,用于采集车辆周围环境与自身状态信息。该领域中国企业已广泛布局,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在激光雷达领域取得突破,舜宇光学、联创电子在车载摄像头模组方面具备竞争力。决策层涵盖智驾芯片、域控制器、操作系统、高精地图与算法系统,其中华为、地平线、黑芝麻智能提供高性能AI芯片,德赛西威、东软睿驰开发域控制器平台,百度Apollo、四维图新主导高精地图服务,商汤科技、Momenta、百度等企业提供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算法解决方案。执行层涉及线控底盘、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等关键部件,伯特利、华域汽车、拓普集团、拿森科技等企业在电控化执行机构上实现国产替代突破。中游以整车厂为核心,传统车企如比亚迪、长安、上汽与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小鹏、理想、小米汽车共同推进L2+/L3级自动驾驶产品落地。下游则聚焦于Robotaxi、无人配送、智慧物流、矿区自动驾驶等商业化运营场景,由滴滴、曹操出行、京东物流、美团、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企业推动试点与规模化部署。

企业分布方面,本土供应链已初步形成完整闭环。传感器领域,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已进入多家车企定点名单;计算平台方面,英伟达与德赛西威合作开发高性能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地平线与理想、奇瑞深度绑定;算法层面,百度Apollo、华为ADS、小鹏XNGP、蔚来NOP等全栈自研方案持续迭代升级。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多传感器融合精度、大模型训练数据量、高精地图更新频率、端到端算法稳定性以及功能安全认证(ASIL-D)等方面。目前行业正向“端到端”架构演进,特斯拉采用一体化端到端模型,强调从感知到控制的全流程整合,而小鹏、华为则采取模块化联合端到端路线,兼顾灵活性与可控性。此外,V2X车路协同作为单车智能的补充路径,在中国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中逐步推广,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整体来看,中国自动驾驶产业链各环节均有本土企业参与,部分已具备成为Tier-1甚至0.5级供应商的实力,构建起涵盖核心算法、激光雷达、AI芯片、高精地图、系统集成的自主生态体系。

自动驾驶行业在2025年已进入逐步泛化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技术路线分化明显,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主体协同与激烈竞争并存的态势。特斯拉、百度、华为、Waymo等领军企业基于各自资源禀赋和技术积累,采取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和市场策略,在全球及中国市场展开深度博弈。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技术路线,依赖其自研的FSD(Full Self-Driving)系统,通过8个摄像头、1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实现环境感知,不依赖高精地图,算法架构为端到端模型,强调数据驱动与大规模真实驾驶数据的闭环训练。该模式显著降低了硬件成本,车辆成本控制在约22万元人民币(3万美元),但对算法鲁棒性和城市复杂场景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城区接管里程约为536公里。相比之下,百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普遍采用“多传感器融合”路线,结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和高精地图,提升系统冗余与安全性。以百度为例,其与江铃合作的颐驰06车型搭载4个禾赛AT128激光雷达、6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及12颗摄像头,配合高精地图,实现更精准的定位与感知,运营车辆已超过1000辆,覆盖15个城市,累计订单超1100万次,显示出较强的规模化运营能力。

自动驾驶行业的商业模式正从单一的硬件销售向“硬件+软件+服务”三位一体的复合模式演进。L3级自动驾驶在2025年迎来商用元年,政策支持、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共同推动高阶智驾从高端车型向大众市场渗透。全栈自研车企凭借“技术溢价”模式获得竞争优势,可通过高溢价车型、软件订阅费(如每月数百元的NOA服务费)等方式实现盈利。与此同时,数据变现成为新的价值增长点,车企和科技公司通过采集、标注、训练和应用海量驾驶数据,优化算法性能,并探索将脱敏后的交通流、行为模式等数据用于保险定价、城市规划、广告推送等领域,形成新的商业闭环。根据行行查数据显示,随着高等级自动驾驶落地,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对算力、算法和存储提出更高要求,大模型技术的应用恰逢其时,可显著提升系统的泛化能力和学习效率。

车路协同(V2X)作为单车智能的重要补充,正在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方向。通过5G网络、RSU(路侧单元)和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部署,实现车辆与红绿灯、道路标识、其他车辆及云端平台的信息交互,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与效率。中国已在多个城市试点建设“智慧道路”,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未来有望降低对高精地图和昂贵传感器的依赖,从而降低整车成本。此外,Robotaxi、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Robobus(无人巴士)和Robovan(无人配送车)四大L4级应用场景正加速商业化落地。其中,Robotruck在封闭场景(如港口、矿区)率先实现盈利,因其路线固定、监管宽松;Robovan因技术门槛低、市场需求大,由顺丰、京东、美团等物流企业主导,已在校园、园区等场景实现常态化运营。而Robotaxi虽技术难度最高,但市场空间最大,百度、小马智行等企业正通过扩大车队规模、优化调度算法、降低单公里运营成本,逐步接近盈亏平衡点。整体来看,自动驾驶的盈利模式将从初期的政府补贴和资本输血,转向基于规模化运营、数据服务和软件授权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产业链价值重心正从硬件制造向软件与运营服务迁移。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