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4月1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风黄色预警和沙尘暴蓝色预警,华北地区即将迎来历史同期罕见的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北等地可能出现暴雪与沙尘天气。北京市气象台同步发布近十年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提醒市民防范高空坠物、交通瘫痪等风险。这场“超强风”的威力令人咋
现在我们所说的“12级”风,其实指的是在“蒲福风力等级”划分下的风力。在“蒲福风力等级表”中,被风力划分为0至12级,每一级对应不同的风速和自然现象:0级为无风(风速
其实早在唐代,古人就已经有了自己的风力测量分级。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乙巳占》中提出了一套以树木受风影响为依据的八级划分法:
“凡风动,初迟后疾,其来远;初急后缓,其发近。(此以迟疾推风发远近)凡风动叶十里,鸣条百里,摇枝二百里,堕叶三百里,折小四百里,折大枝五百里。一云:折木飞砂石千里。或云:伐木施千里,又云:折木千里,拔木树及根五千里。(此鸣条已上,皆百里风也。此以势力推风远近)”
这一套风力分类的内部逻辑与现代蒲福风级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的核心逻辑均以自然现象为观测标尺,但李淳风的分级更注重定性描述,未引入具体风速数值;而蒲福表通过量化风速,使风力评估更精确,尤其适用于航海、航空等现代场景。此外,李淳风还提出“风动叶十里,鸣条百里”等风速影响范围的估算方法,将观测数据与灾害预警结合,体现了古代科学家的实用智慧。
对于李淳风其人,大部分人认识他,恐怕还是通过各类与武则天有关的电视剧。作为最早预言武则天会以女性身份入主天下的神奇道士,李淳风及以其为原型的各类艺术加工角色一直是电视剧中的“常驻NPC”,也让他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多了几分神秘色彩。不过李淳风的真实成就绝不止于这条政治传闻。他是唐代罕见的“跨界全才”:在天文领域,他改造浑天仪,首创“三辰仪”实现黄道、白道与赤道同步观测;主持修订的《麟德历》统一历法计算体系,领先欧洲数百年。数学方面,他编注的《算经十书》保存了祖冲之的圆周率成果,并记载“祖暅定理”,比西方卡瓦列里原理早千年。此外,他还参与编修《晋书》《隋书》的天文志,系统整理了魏晋以来的科学成果。虽然是一个道士,但李淳风一直在做的,却是用科学实证精神打破迷信桎梏,理应作为一名科学家而被后人铭记。
李淳风
自古以来,古人就很重视大风灾害的影响,也从未放弃对风力的观测。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已有“四方风神”的祭祀记录;汉代张衡发明“相风铜鸟”,铜制凤凰随风转向,原理与现代风向标一致;唐代设立五丈高竿,悬挂八两鸡羽,通过飘动幅度判断风力强弱。明代《晴雨录》更是要求州县逐日记录风雨,朝廷据此调整赋税、赈济灾民。这些观测手段虽显简陋,却蕴含科学思维。例如,汉代已能通过“鸣条”现象推测“百里之风”,明代雨量器刻有标尺,与当代圆柱形雨量器设计原理几乎一致。古人的防灾实践不仅依赖工具,更注重经验积累,如《乙巳占》中提到“风近起城郭中者,有急事”,与现代对局部突发性大风的警惕如出一辙。
从李淳风的“八级风”到现代的十二级飓风,人类对风力的认知跨越千年,但核心始终未变——以观测为盾,以智慧为矛,与自然共处。当卫星遥感精准捕捉风暴轨迹时,那些随风转动的铜鸟、沙沙作响的鸣条,仍在无声诉说着:防灾之魂,始于对规律的敬畏;科技之光,根植于传承与创新。
来源: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