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慈欣每年来一次成都,每次都是为了科幻。这里是他的“科幻老家”——《科幻世界》杂志发源地。恰逢《三体》英文版斩获雨果奖十周年,刘慈欣在2025年银河科幻大会开幕前夕,接受了记者采访,畅谈《三体》后的科幻发展、AI与网文对创作的影响、成都科幻与科技的融合等话题。
刘慈欣每年来一次成都,每次都是为了科幻。这里是他的“科幻老家”——《科幻世界》杂志发源地。恰逢《三体》英文版斩获雨果奖十周年,刘慈欣在2025年银河科幻大会开幕前夕,接受了记者采访,畅谈《三体》后的科幻发展、AI与网文对创作的影响、成都科幻与科技的融合等话题。
科幻难返“黄金时代”
“中国式科幻”为未来保留一抹“亮色”
记者:今年是《三体》英文版获雨果奖十周年,这十年中国科幻从小众走向大众,您认为当下该如何从《三体》的“破圈”基础上再出发,找到新方向?
刘慈欣:我们写科幻的人,当然希望科幻能迎来黄金时代。但从整体来看,科幻文学已走过上百年历史,如今的环境已不同于科幻文学诞生时的场景——从世界范围看,科幻文学和其他叙事文学一样,正处于衰落状态,这是历史趋势所致。不过具体到中国,我们的科幻文学相对世界其他地区仍在上升。但要回到20世纪30-60年代那样的黄金时代,目前的环境并不具备:当年科技刚展现出改变生活的巨大力量,还带着强烈的神秘感,而现在科技已渗透生活方方面面,那种“神奇感”基本消失了,而神奇感正是科幻文学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现在很难再回到那个时代。
发展科幻不能只盯着出版和文学创作,更要借力现代媒体——电影、电视、网络等,这些载体可能更适合呈现科幻题材。中国科幻的核心读者是青少年,这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科幻读者多为四五十岁人群)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中国科幻发展的巨大优势。科幻文学从诞生起就带着青少年的青春气息——对世界的好奇、对新世界的探索欲,本身就适合青少年。
记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式科幻”这一概念被提出来:既不是简单模仿欧美科幻,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中国现实与文化传统中发现未来的可能,包括集体主义精神和非西方中心的叙事逻辑。您怎样理解“中国科幻”的特质。
刘慈欣:“中国科幻的特质”是国外最常问的问题,但其实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中国科幻是丰富多彩、风格多样的文学领域,不同作家的风格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科幻可能更关注“积极的未来”。现在世界科幻常把现实问题投射到未来,呈现出暗淡、黑暗的基调,而中国科幻的相当一部分核心作品,仍会为未来保留“亮色”。
“科幻片变古装片”?
科幻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表现方式
记者:前段时间有个热搜跟您息息相关,就是郭帆导演在观看阅兵后提到要调整《流浪地球3》的剧本,而现实中如激光武器、智能化作战平台等尖端科技的展示,也让观众产生“科幻片变古装片”的调侃。如今面对现实科技突破对虚构叙事的冲击,您认为科幻创作该如何平衡对未来的想象力与现实技术的发展速度?
刘慈欣:现在科幻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你刚才说的:科技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来到我们的身边,这同时就让以前很神奇的科技变得有些平淡无奇了。这可以说是科幻文学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至于怎么应对这个挑战,现在科幻小说在这方面已经做出过很多努力。比如说,把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些表现方式、技巧引入到科幻小说中,让它的表现方式更多元化一些;还有就是用科幻小说的角度去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等等。但是目前来看,这些方式都没有对科幻小说起到太大的作用,也没有能够挽回它不断衰落的趋势。所以,你问怎么应对这种挑战,我自己也真的不太清楚。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和科幻小说一样,出现一种新的文化、新的表现方式来反映我们这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但是从科幻小说本身来说,我认为它也正在完成它的一个历史使命。
我创作《流浪地球》《三体》的尝试,也算应对挑战的一部分,但现在再想创作这类超前的内容,难度越来越大——网络高度发达,任何新想法都会快速传播,想再做出让人震撼的科幻创意,对我和其他作者来说都不容易。
当AI 介入科幻创作
“量”和“质”的平衡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记者:今年是是银河奖创办四十周年。相较于以往,科幻网文愈发受到业界重视。本届大会,科幻世界与阅文集团将启动“银河计划”,将在起点平台新增银河奖作品征集通道等新方式来挖掘、扶持青年科幻作者,您如何看待这种银河奖新尝试?
刘慈欣:网络文学平台和我们传统的文学平台相比,它有大量的读者。而且网络文学的创作方式其实和传统的纸媒体文学并不是太一样,它与读者有很强的互动性。因而他可能更能够把握读者的欣赏取向,也能够产生出更受读者喜爱的这种作品。所以说,近年来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品,最初也都是从网络诞生的,我们还是期待未来的网络文学能诞生出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
记者:您认为在中国科幻行业发展过程中,网络文学平台发挥了哪些积极影响?现在很多科幻长篇来自网文平台,“日更”“读者互动改情节”成常态,AI也开始介入创作,您怎么看这两种趋势的影响?
刘慈欣:这种互动性强的写作方法,有利之处就是更新很快,能产生出大量的作品,在这种大量的作品基数之上,就有可能诞生许多优秀的作品。它不像传统平台,比如一本杂志,一年也只能出几十篇短篇小说。但弊端也很明显:大量快速的创作,每天更新几千甚至上万字,必然对创作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在读者催更的压力下,不得不写的情况,会产生质量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AI介入的问题——现在AI已有写作能力,快速更新的网文很难保证没有AI参与,未来AI介入比例可能还会上升,如何在“数量”和“质量”间平衡,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AI作品质量高、可读性强,对读者来说其实没差别。但目前AI的文学水准还没达到这个程度,未来几年或许有希望。
想象力如何变生产力?
必须有优秀、有影响力的原创作品
记者:成都有“人造太阳”、“拉索”等国之重器,还在打造“中国科幻之都”,您认为该如何结合“科技硬实力”与“科幻软实力”?
刘慈欣:科幻文学它本身和这个科技、科学研究、科技发展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它能通过影响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激发大众对科技的兴趣、关注和想象力。成都可以借助科幻,多展现基础科学研究(比如大科学装置推动的前沿领域)的宏大前景,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的未来价值——这或许是科幻文学与科技产业结合的关键。
记者:您对银河科幻大会和四川科幻产业有什么期待?
刘慈欣:希望银河科幻大会能让更多优秀作品获奖、获得关注。科幻产业近年在四川和其他地区发展都很快,但产业的核心是“原创内容”——必须有优秀、有影响力的原创作品,才能支撑起完整的文化产业,这是我对四川及全国科幻产业的核心期待。
记者手记
此次采访约在2025银河科幻大会举办地的某酒店会议室。刘慈欣推门进来时,身着黑色衬衫、蓝色牛仔裤,一如过往公众所见,也贴合他曾经在《地火》中给主人公刘欣的定位——“一个穿格子衬衫的、普通的中年工程师”。
整个采访过程里,他“不回避问题、不空谈愿景”的风格,自始至终没有变过。 作为记录者,我最初心里藏着一个疑问:《三体》获雨果奖已过去十年,如今的中国科幻,是否还需要这样一个“标杆”?但访谈刚展开,这个疑问就被刘慈欣的务实消解了。聊到“科幻黄金时代”,他没拿“情怀”包装观点,反而直白点出核心困境——“科技神秘感消失了”,甚至坦诚“从世界范围看,科幻在衰落,中国科幻能保持上升趋势,已经很不容易”。 最让我有触动的,是他聊起银河奖时的细节。当被问到银河奖对他个人创作的影响,他没说“推动行业发展”这类宏大表述,而是讲起具体经历:“最初写的短篇小说,都投给了《科幻世界》”“连续拿了几届银河奖,才敢把更多精力放在长篇创作上”。他说“没有银河奖,我的创作路可能就不一样了”,这句话没任何修饰,却比任何“行业总结”都有分量。原来中国科幻这四十年,不是抽象的“崛起”,而是由一个个作者“投稿、修改、坚持”的具体故事拼成的;是《科幻世界》这样的平台,用“发稿、评奖”的朴素方式,托举了一批像他这样的创作者。
在本届银河科幻大会现场,银河奖四十周年纪念展上,陈列着历年获奖作品的手稿、当年的杂志样刊,一眼望去,像一条清晰的中国科幻时间线。站在展前,我忽然明白:刘慈欣的价值,不只是写出了《三体》这样的作品,更在于他始终以“行业参与者”的身份,说出真实的行业现状——不夸大优势,不回避问题,用务实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中国科幻“扎根生长”的可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摄影 泽登旺姆 视频 詹妮 冯子珊 编辑 曾雪柔
来源: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