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进一步解释了她的疑虑:统编教科书所讲的历史,可能会偏向以中原文化为中心,这种视角会和当地的文化会有什么割裂感吗?
潮新闻客户端 王冠
上个礼拜的时候双口吕问我,在藏族地区教历史,会有什么不同吗?
她进一步解释了她的疑虑:统编教科书所讲的历史,可能会偏向以中原文化为中心,这种视角会和当地的文化会有什么割裂感吗?
我想了想,给她举了一个例子。
统编历史教科书的第一课,叫《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一课要处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统编教材的编者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时,在教材中安排了两张巨大的中国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告诉读者:中国的多个地区,都产生了早期文明。在课后的学习拓展里,编者又特意引用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话说:“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
苏先生的这一“中华文明多地起源”理论还有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叫做“满天星斗”学说。
“多地起源,满天星斗”,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教材对中华文明起源这一问题给出的答案了。
这节课我曾拿去参加优质课的赛课,侥幸拿过第一名。我的学生们对我的这节课总是很印象深刻,尤其是我在讲到这个浪漫的“满天星斗”时。
“所以中华文明是如满天星斗般汇聚而成,并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族单独创造了中华文明。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华文明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多元的内容。”
“哪怕后来如二里头文化这样灿烂的文明高峰如明月般升起,原先那些四方的星火也并不是消失了。月明星稀,并非星辰隐退。月亮出来后,星星只是无声地融入在了这辽阔的文明夜空里。”
我在金华讲过这节课,我在浦江讲过这节课,我在杭州讲过这节课,如今我在四川甘孜讲这节课。
我始终在说,中华文明“多地起源,满天星斗”。
我的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也确实不需要对此有什么调整。
所以双口吕提给我的问题,一开始就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不过有意思的是:六年前,当我为优质课比赛准备这节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第一时间就直观地向学生呈现中华文明的多元特点,我在课堂导入部分使用的材料,是三星堆的青铜面具。
那独具特色的古蜀青铜文明面具。
于是,六年后,当我在三星堆的故乡再一次开始讲这一课时,我和六年前的自己撞了个满怀。
于是,第一节课上,我忍不住和我的甘孜学生们说:“这节课我在很多个城市,上过很多次。”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
“那么这一次,最亲切。”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