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2月,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官宣战略合作,引发全行业关注。但此后,两家公司几乎同时陷入缄默。这段时间里,外界关于这场合作的猜测却持续升温:拥有足够强大实力的上汽,最终会和华为达成怎样的合作?
2024年2月,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官宣战略合作,引发全行业关注。但此后,两家公司几乎同时陷入缄默。这段时间里,外界关于这场合作的猜测却持续升温:拥有足够强大实力的上汽,最终会和华为达成怎样的合作?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版图上,上汽集团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坐标。从1984年牵手大众,到1997年联姻通用,这家“中国汽车工业黄埔军校”的每一次合资合作,都在改写行业格局。而这一次,上汽选择与华为深度绑定,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传统车企对智能化浪潮的躬身入局,更是一场全面进化。
当全球汽车产业经历百年未有的技术裂变,这场合作,或许正在书写中国车企从“市场换技术”到“生态造技术”的范式革命。
合资文化的延续:从“学造车”到“学造智能车”
对于与华为的合作,上汽绝对是“真心”的——上汽的目的只有一个:以积极的姿态深入合作,全力打造新品牌和新产品。
作为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巨头车企,自1984年首家合资公司上汽大众成立以来,上汽一直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与全球一流合作伙伴合作,推动行业和产业的共生发展。如今,上汽已拥有70年的造车历史和服务近1亿车主的丰厚品牌积淀。其独特的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由华域、延锋等成熟的整车零部件企业支撑。
上汽过去40年合资合作的核心价值,是“在正确的时间选择正确的伙伴”。与大众、通用的合作,让上汽完成了从“制造”到“体系”的跨越;而今天牵手华为,则是为了在智能化时代重构“懂车更懂你”的能力。
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过去,合资企业大多奉行的是“拿来主义”,产品定义能力相对缺失——长期以来,上汽依赖合资方的技术输入,导致对本土消费者需求的洞察滞后。而华为的IPD(集成产品开发)与IPMS(集成产品营销与销售服务)体系,恰是上汽亟需的“药方”——前者以用户需求倒逼产品定义,后者将营销前置到研发阶段,形成全链条闭环。
这种模式已在华为的成功案例中得到验证。上汽和华为的合作,绝非单纯的供应商合作,本质是对“以用户为中心”方法论的系统性学习。就像当年德国专家教会上汽质量管理,如今华为体系带来的“需求漏斗模型”,或将重塑产品定义流程。上汽要向华为学的,正是背后的逻辑,而非表面的流程——如同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学不会的不是触控技术,而是苹果的生态思维。
补足短板:从“流程合规”到“用户直达”
上汽并非没有智能化基因。早在2010年,其提出的“新四化”战略便已预见电动化与共享化趋势。但战略落地与市场需求间的断层,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犹如当年通用传授的“全球车”理念遭遇中国市场的“加长轴距”需求,今天的智能化转型,同样面临本土化适配难题。
而华为的加入,为上汽带来了两把钥匙:
第一,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 华为在手机业务中积累的用户画像、需求挖掘与快速迭代能力,将帮助上汽建立“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敏捷体系。例如,通过分析消费者对竞品的评价,提炼出真实痛点的能力,正是上汽此前营销体系中的相对“盲区”。这种能力,不再是“拍脑袋式”的造车,而是基于千人千面的用户画像进行动态产品规划。
第二,全链条的互锁机制。 传统车企的研发、营销、销售环节往往各自为战,导致产品生命周期“前热后冷”。华为IPD(集成产品开发)与IPMS(集成产品营销与销售服务)的互锁机制,则要求产品立项时便明确目标人群、核心卖点与传播策略,打通“从0到1”的全流程闭环。这不仅意味着成本效率的提升,更为上汽在新时代竞争中赢得了最为宝贵的资源:时间。
这种从“以流程为本”向“以用户为本”的转变,正是传统车企最难的一课。而这一次,上汽显然是下了决心要补课,而且是跟着“班里最会答题的学生”华为一起学。
强化长板:产业链优势的智能化升级
上汽与华为的合作绝非单向的“技术输入”,而是一场双向赋能的互补。就像当年大众教会上汽造车,上汽反哺大众本土化研发,这次合作同样暗含技术反哺的伏笔。
作为中国纵向一体化最深的车企,上汽旗下华域汽车、延锋国际等零部件巨头,本就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在智能底盘领域,上汽正依托全资控股的零部件企业打造“三个不怕”(不怕撞、不会撞、撞了也不怕)的安全体系,这恰是华为尚未涉足的“下车体”核心技术。如果说,比亚迪的护城河是三电,华为的护城河是智驾,那么上汽的护城河就是智能底盘。
此外,上汽还在固态电池、国产化芯片等领域加速布局。不仅实现有效降本,更继续提升上汽在新能源时代的体系实力。
与此同时,华为的智能化能力将帮助上汽激活存量优势。例如,上汽引以为傲的汽车研发和制造技术,或将与华为ADS智驾系统、鸿蒙座舱深度融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结语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41年前,上汽通过合资引进桑塔纳,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迈入现代化;28年前,与通用的合作让上汽建立起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而今天,与华为的携手,则是为了在智能电动车的“下半场”抢占制高点。
上汽与华为的合作,绝不是过去合资品牌的“技术换市场”,而是一场关乎生存逻辑的重构。在奔赴未来的赛道上,谁能真正把握用户,谁就有机会主导下一轮规则的制定。而上汽,正在通过与华为的合作,为这次规则重构积蓄力量……
来源:汽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