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稳定焦虑”,早该换个解法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1:18 1

摘要:秋招的简历石沉大海,刷到“XX大厂裁员”心就揪一下,刚入职便忍不住焦虑“35岁会不会被优化”......站在人生岔路口,年轻人的心慌了:到底什么是“稳定”?眼下,行业风向说变就变,重复劳动在AI面前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了,人们常说的稳定工作,还能抗的住吗?

秋招的简历石沉大海,刷到“XX大厂裁员”心就揪一下,刚入职便忍不住焦虑“35岁会不会被优化”......站在人生岔路口,年轻人的心慌了:到底什么是“稳定”?眼下,行业风向说变就变,重复劳动在AI面前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了,人们常说的稳定工作,还能抗的住吗?

有群年轻人早就找到了答案——在贝壳,他们用亲身经历重新定义了“稳定”。

金洲:七年不痒,因为贝壳的“长期主义”能接住我的“稳定焦虑”

姓名:金洲

岗位:人力战略&组织发展岗

入职时间:2018年

“我也时常反问自己,为啥能在贝壳待7年”,金洲想了很久,说:“回顾公司的发展历史,我意识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贝壳是一个富有进取心的组织,创造商业成功的同时,给员工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

作为2018年入职的贝壳首届ADC,金洲7年来不仅见证、更深度参与了贝壳从链家到行业领军者的“跃迁”,也在这里找到了长期扎根的答案。

贝壳的“进取心”从不是空泛的口号:早年链家从坚守“不吃差价、透明交易”,在行业乱象中筑牢信任根基,到搭建“楼盘字典”、推行ACN合作机制把蛋糕做大,再到推出“一体三翼”战略,开拓家装、贝好家等新业务,持续突破居住领域的边界,“每一年公司都在想‘未来要做什么新事’,不是跟风追热点,而是靠前瞻性战略搭建行业护城河,一直以来都有不少想入局的资本,最后都没成,可能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吧。”他说。

更让他踏实的,是贝壳对“人”的投入,始终不打折扣。即便大环境承压,但是贝壳在培训资源上,从未“砍一刀”。截至目前,贝壳学习平台上的线上课程迭代超2万门,今年线下培训已组织130余场次,培训的伙伴超万余人。这份对员工专业能力的持续投入,让他看到了公司对员工成长的重视。最近,他还参加了HR加速营,培训时外部老师感慨:“现如今这个环境,公司还愿意花这么多的钱给员工做培训,很难得,尤其还是给HR做培训,就更难得了。”

“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学习曲线和周期,大概一年半到三年的样子,公司内部比如上级就会给你一些其他方向的机会,让你考虑愿不愿意去尝试。”而这种 “允许试错、主动给机会” 的成长氛围,也让他在长期深耕中收获了看得见的认可与底气。

之前对接内部客户时,对方因为认可他的专业能力,主动问:“你要不要来我团队?”“不是老板提拔,是其他团队主动抛橄榄枝,这种认可比升职更让我觉得在这里能做成事。”经常有人问他“怕不怕行业波动”,他说:“安全感不是来自‘不失业’,而是看到更多消除焦虑感的可能性,看到公司能提前布局新业务,自己能跟着业务成长——就算行业有变化,我也有能力跟公司一起走在前面。”

夏洋:从“怕被裁”到“敢试错”,贝壳的耐心接住了我的新人焦虑

姓名:夏洋

岗位:商户平台产品

入职时间:2024年

“接贝壳offer前我老纠结了——怕房地产下行,自己刚入职就被裁,手里另一家offer的HR还天天催我签约,越催我越纠结。”

最终让夏洋下定决心的,是贝壳HR传递出来的“从容”:“从面试到接offer,前后快一个月,HR老师从没催过我,反而让我慢慢考虑,有疑问随时问。这种不施压的态度,让我觉得这家公司不焦虑,我来了也不用急着证明自己。”

入职第一天,这份安心又多了一层。“上午到公司办理入职,下午就跟负责我的带教‘老司机’见面了。她没有让我自己先看些文档了解业务,而是花了两个小时,在黑板上板书商户系统的逻辑,非常之细致,也非常之专业,从头到尾都没有看材料。”她说,“之前也在别的公司实习过,还是第一次遇到愿意花两小时给新人板书的。”

这份耐心,在贝壳并非个例。“我之前实习的时候,需要把问题列好,然后找一个专门的时间段去问前辈;但是在贝壳可以随时随地的提问。就像去年我刚来的时候,参与了一个项目,对前因后果都不是很了解,但是项目中的伙伴对我非常有耐心,他们会立马放下手头的工作解答我的问题,一点都不会觉得我耽误他们的时间了。”

更让她惊喜的是,贝壳不仅给了她成长的助力,还看得见她的价值。去年,她接手了一个“复杂的边角料项目”,起初她并没有对述职结果抱有期待:“刚入职的新人,你觉得做得很不错,但未必有人会看见和认可这个事情的价值。”

但是,在年底述职的时候,老板不仅看到了她在做的事情,还看到了她的能力和项目价值,绩效结果随之也很好。“这件事很出乎我意料,但真的让我觉得选择贝壳,来对了。”

事实上,夏洋感受到的“对”,是贝壳给所有ADC新人的“标配”支持:入职匹配一对一的“老司机”带教;“180登陆计划”分阶段引导新人感知企业文化、深入业务逻辑;每年8月初,所有ADC同学还会集结花桥学堂,一起学业务、聊成长。

李一凡: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一场仗,一定赢”

姓名:李一凡

岗位:风控部门研发

入职时间:2023年

“在贝壳,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从来不用一个人扛事。”2023年加入风控部门的李一凡,点出了贝壳的文化内核:一群人,一场仗,一定赢。

入职后,“老司机”的帮扶是他对“不用一个人扛事”的初体验。在李一凡看来,贝壳的“老司机”更像传统师徒般带着温度:会手把手教他核心技术,帮他快速打通业务逻辑,也会在他职场步伐迈得较大时及时提醒。这种“既传艺,又传心”的帮扶,让他不仅快速融入岗位,更深切的感知到“个人做事,团队成事”。

李一凡想起,有次周五傍晚快下班的时候,跨部门的业务团队突然找到他——对方接入贝壳的房客源泄露监测能力后,页面突发崩溃。而业务方已经约好了晚上的聚餐,第二天还计划去爬山,“我以为他会把问题丢给我们就走,没想到他一直陪我们捋流程到半夜。第二天还是去爬山了,不过,全程都在通过线上了解进度,非常有责任心。”

一凡说,“其实这是我们的问题,跟业务方没什么关系,他完全可以不管我们。”

此前,和营销中台协作“防黑产刷券”时,最初因为立场不同产生了分歧:营销中台更关注业务流畅性,希望以最简单的路径触达用户,提升转化;而风控部门则更看重安全边界,认为核心优惠资源需加设校验机制,避免被黑产薅羊毛。

但是,当大家把问题一个个掰扯清楚——营销要的‘流畅’是什么场景?风控担心的‘风险’在哪里?有没有中间方案?共同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之后,他们打了一场极为漂亮的仗。“风控上到了营销平台上之后,最终达成了很好的效果”。一凡说,那一刻他突然懂了:“团队协作不是为了‘赢项目’,而是为了给客户、给同事多一份保障——当所有人都朝着‘把事做好’的目标走,‘一定赢’就不是口号,而是必然。”

当95后、00后对“稳定”的期待,从“不失业”转向“有能力应对变化,贝壳正用自己的方式,接住年轻人的焦虑:用“难而正确的事”给他们扎根的土壤,用“体系化成长”给他们试错的底气,用“互助型协作”给他们并肩的伙伴。

正是这种“不追逐短期流量,只深耕人的长期价值”的坚持,让贝壳在房地产行业多次波动中站稳脚跟,甚至实现突破性成长。从最初链家以“真房源”打破行业信任壁垒,到2018年贝壳平台成立,到如今成为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活跃门店超过5.8万家、活跃经纪人近50万的居住服务头部平台,贝壳每一步都在把“长期主义”落地为可见的成绩。

对年轻人来说,“稳定”从来不是“不动”,而是“有成长、有伙伴、有价值”;对贝壳来说“长期主义”也不是口号,而是“把员工的成长变成行业进步的力量”。最终,年轻人在职业里找到安全感,贝壳在行业里找到突破力——可能,这才是应对“稳定焦虑”最好的解法:双向成就,彼此托底,向光而行。

来源:脉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