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约在武则天不知是作为唐朝太后还是武周女皇主政期间,隆州晋安县豪族蒲氏目无法纪,作恶多端,当地官员无可奈何,最后派参军去处理,不知是知道他有能力,还是存心让他当冤大头。
大约在武则天不知是作为唐朝太后还是武周女皇主政期间,隆州晋安县豪族蒲氏目无法纪,作恶多端,当地官员无可奈何,最后派参军去处理,不知是知道他有能力,还是存心让他当冤大头。
然而这位参军是真的敢干。他查明蒲氏不法赃物万计,将其绳之以法,百姓拍手称庆,刻石为他纪功。
从此参军成为了名人,仕途也亨通了起来,一路升到了明堂县县令,也就有了展现更高政务能力的平台,三迁殿中少监,检校洺州刺史。
正赶上契丹孙万荣作乱,河北不安。注意,这是外敌,是不可能对武周的地方官放水的。但因为此人善于绥抚,境内独无惊扰,女皇降玺书褒美。从孙万荣作乱的记载看,时间是万岁登封元年(696年)。
武周长安年间(701—704年),他七迁秋官侍郎。他本是京兆长安人,也就终于做了京官。但是他不仅有能力,还有节操,于是京官没做下去,因为他忤逆了女皇的男宠张昌宗,被外放为定州刺史,转晋州刺史;总算女皇没那么记仇,他又入朝为司府少卿。
关于得罪张昌宗这件事,女皇的亲孙邵王李重润、亲孙女永泰郡主李仙蕙、亲孙女婿兼侄孙继魏王武延基泪流满面。李重润和李仙蕙是唐中宗的子女。
从官职看,司府卿侯知一才是一把手,二人同样严厉,但吏员们却传说:“不畏侯卿杖,惟畏尹卿笔。”
望文生义要不得,但是确实从名字都能看出尹卿是个正直的人,也能看出父母对他的教养和期望——他叫尹思贞。
从旁人的评价可以看出,尹思贞干活更多靠实干,靠笔,而不是靠嘴。但是如果有人因此以为尹思贞有啥不善言辞的毛病,后面会失望的。
尹思贞曾经在自己家的地里挖呀挖呀挖,挖出十二架古戟,结果没多久他被加了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根据唐朝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员家门有棨戟,也就是尹思贞刚在自己家挖出戟,家门口就用上了戟,当时人都觉得神奇。
神龙初年(705年),唐中宗复辟,张昌宗被杀,女皇退休,尹思贞当上了大理卿。但是唐中宗仍然重用母后的娘家人如表哥武三思等。次年,雍州京兆人韦月将上告武三思谋逆,中宗怒命斩首。尹思贞和左御史大夫苏珦、给事中徐坚说当月不宜杀人,坚持认为正值夏天,不可行刑,最终韦月将被判杖配岭南。这是什么借口?显然是几位官员在找理由救人。
这样的借口并不能解决问题,夏天是会结束的。武三思数着日子,等过了秋分,就让广州都督周仁轨补刀,再寻机报复这几位不配合的。
苏珦被调岗、外放本文不表,单说尹思贞。
尹思贞知道武三思要补刀,坚持争辩。御史大夫李承嘉接了武三思的单,找借口诋毁尹思贞,不让他入朝面圣表达意见。
尹思贞生气了,当面开炮:
“你身为天子的执法官,却擅作威福,怠慢宪章,谄媚图谋不轨的奸臣,先行铲除忠良?”
李承嘉又惭又怒,于是加大了攻击的力度。尹思贞的京官生涯再次告终,他又被外放了。
有人问他:“你平日敏于行而讷于言,怎么当廷反驳李承嘉的时候又如此地敏于言了?”他说:“不能鸣之物被激了也鸣了。承嘉仗着威权欺凌我,我基于道义不能受屈,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当时的言辞从何而来。”
尹思贞这次被外放的地方是青州。他到任后,境内有蚕一年四熟。黜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到青州察访,见到蚕茧叹道:“不是善政所致,怎么可能如此!”特别上表推荐说尹思贞是个好官。
尹思贞前后任十三州刺史,都清简为政,考察政绩都是他夺冠。
没多久,武三思死于政变,中宗也不明不白地驾崩了,换了弟弟唐睿宗上位。尹思贞再次迎来春天,征为将作大匠,封天水郡公。尹家郡望在天水,从汉朝到十六国都有尹家人的故事,唐朝祖宗西凉家就有过一位主母尹太后。
但是尹思贞这次回朝,朝中还是不清明,大概大部分时期都有那么几个坏事的奸臣——
左仆射窦怀贞兴造金仙、玉真两观,调发大量民伕工匠。
这就在尹思贞的职责范围内,他看不下去,常常削减。
窦怀贞怒问,尹思贞就正色训责他大兴土木,害及黎元百姓,受小人挑唆,轻视侮辱朝臣,我现在实在没法给您老人家干活。于是干脆拂衣而去,回家旷工了,说自己是在待罪。
睿宗大概也知道事出有因,只能特别下令让尹思贞回来上班。
《旧唐书》如是赞:贞蔑大僚。
睿宗禅位给皇太子即玄宗,仍然掌握大权,但是玄宗发动先天政变,睿宗这个太上皇也就名副其实地进入了养老状态。
对尹思贞来说,重要的是,窦怀贞死了。其实尹思贞比太上皇更有资格养老,因为他已经是古稀老人了。
之后,尹思贞改任御史大夫,兼申王府长史,迁户部尚书,转工部尚书。御史大夫和户部尚书都是对头李承嘉做过的,武三思补刀复唐五宰相的时候,李承嘉也有参与,不过这时候他也已经死于户部尚书任上了。
申王是谁呢?是玄宗的二哥李成义。
苏颋《授尹思贞御史大夫制》(节选):
贤良方正,硕儒耆德,刚不护缺,清而畏知。简言易从,庄色难犯,征先王之体要,敷衽必陈;折佞臣之怙权,拂衣而谢。故以事闻海内,名动京师,鹰隼是击,豺狼自远。必能条理前弊,发挥旧章,宜承弄印之荣,式允登车之志。
这时候朝局大致稳定了,尹思贞也提出自己年老多病该退休了。玄宗准了。
开元四年(716年),尹思贞去世,时年七十七岁,追赠黄门监,谥号简。
相比于其他名臣,尹思贞的一生没有特别波澜壮阔,看履历没有参与重大事件,看官职没有位极人臣做到当朝宰辅,看影响,正史没有记载后世君臣引他为楷模。也很难说拍一部怎样的影视剧,会必须出现他的形象。他还当过其他哪九个州的刺史,目前也只能待考。《两唐书》也没有记载他的家人。
但《元和姓纂》的记载,以及他的次子次媳的墓志《大唐故信王(玄宗子李瑝)傅尹府君墓志铭》《大唐故陇西郡君李夫人墓志铭》得以出土,又补充了一些信息。
尹思贞的祖父尹师,是隋朝的左武侯将军;父亲尹惠,宁州司马,赠泾州刺史。尹思贞的长子尹中和,官至库部郎中、国子司业;三子尹中言,曾任监察御史、京兆府司录。而墓志的主人二少爷尹中庸,生于689年,卒于753年,也就是生于尹思贞知天命之年;据长安二年(702年)青州驼山北洞南石壁上的《尹思贞造像记》,其妻张氏当时已经去世,而尹中庸的母亲又比尹思贞晚死很久(738年),所以基本能确定尹中庸是续弦所生;其妻李琰是唐高祖侄陇西郡王李博乂的曾孙女,皇亲。
能和皇室结亲,也是尹家当时名望地位的缩影。
来源:代牧益州阎文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