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
人生如同登山,年轻时我们精力充沛,总想往高处、往热闹处挤。 渴望世界的精彩,追求人群的喧嚣,觉得那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但当年岁渐长,特别是迈过了55岁这道坎,身体和心境都发生了变化。 我们开始明白,生命的丰盈,有时恰恰在于适时的“退”与“守”。
是不是觉得,年纪越大,越不喜欢凑热闹了? 不是我们变得孤僻,而是智慧告诉我们,有些热闹,不凑也罢。凑错了热闹,不仅消耗体力精力,更容易惹来一身不必要的麻烦。 今天,咱们就聊聊,过了55岁,有三个地方的热闹,最好少凑,甚至躲着点,图个清静,保个平安。
一、远离是非漩涡,守住内心清净
第一个要少去的地方,就是那些家长里短、是非八卦的聚集地。
俗话说得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还有精力去分辨、去辩解,甚至偶尔也参与其中。 但到了55岁以后,心力、精力都大不如前,实在没必要把自己卷入那些无谓的口舌之争里。
你想想,小区楼下、菜市场角落,总有些闲来无事的人聚在一起。 张家长李家短,谁家儿子出息了,谁家媳妇不孝顺,谁又说了谁的坏话…… 这些话题,听着热闹,实则充满了负能量和潜在的矛盾。
你可能只是无意中听了一耳朵,或者随口附和了一句。 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句话传出去,可能就变了味,甚至让你无端成了别人矛盾的“导火索”或者“替罪羊”。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何等精明能干,八面玲珑。 但她也深陷在荣国府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是非纷争中,终日劳心劳力,最终身心俱疲,结局凄凉。 连她那样的人物都难以在是非场中全身而退,何况我们普通人?
我们退休了,或者即将退休,图的是什么?图的是安逸,是清净,是能有更多时间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爱好。 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这些捕风捉影、搬弄是非的事情上,值得吗? 听多了是非,心里容易烦躁不安;参与其中,更是可能引火烧身。
邻里之间,保持和睦友好当然重要。 见面打个招呼,需要时搭把手,这是情分。 但对于那些专门制造、传播是非的“小圈子”,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敬而远之。不听、不传、不议论,守住自己的嘴,更守住自己的心。
守口如瓶,守心如玉,是非场里莫停留。
二、不凑高风险的热闹,呵护身体安康
第二个要少去的地方,是那些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或过度消耗体力的“热闹”场合。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尤其是对55岁以上的朋友们。 年轻时熬夜 K歌、通宵打牌,第二天照样生龙活虎。 现在呢?稍微晚睡一点,可能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来。 身体机能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那些“高风险”的热闹,咱们就别硬凑了。 什么是高风险? 比如,极端天气下的户外大型集会。 狂风暴雨或者酷暑难当,年轻人可能扛得住,但老年人抵抗力相对较弱,中暑、感冒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比如,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的促销抢购现场。 为了抢点便宜货,挤来挤去,万一摔倒了,或者被推搡受伤,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新闻里因为抢购发生意外的事情,还少吗?
再比如,一些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者情绪容易过度激动的场合。 像是某些演唱会的摇滚区,或者需要连夜排队的活动。 长时间站立对腰腿关节是考验,情绪过度激动则可能让血压飙升。 咱们的心脏和血管,可能经不起那样的“折腾”。
还有一些看似普通的聚会,也要留心。 比如,过于吵闹、空气混浊的 KTV 包房,一待就是几小时。 烟酒过度的牌局、饭局,总有人劝酒、熬夜。 这些场合,不仅消耗体力,更不利于健康。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 他经历了官场沉浮,晚年更懂得保养身体,追求闲适生活。 他写诗道:“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 (温暖的床上斜靠着,太阳晒到腰间,安闲地睡一觉,许多病痛都消除了。) 这反映了他晚年注重休息、远离喧嚣的生活态度。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懂得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身体相处。
我们不是说要完全与世隔绝,朋友聚会、家庭活动当然要参加。 但要有选择,量力而行。 选择环境舒适、时间适宜、活动强度合适的场合。 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对自己、对家人最大的负责。
身体是革命的本 B钱,千金难买老来安
三、少入名利角逐场,寻回生活本真
第三个要少去的地方,是那些过分追逐名利、充满攀比炫耀的“热闹”圈子。
人过五十五,半辈子风风雨雨都经历过来了。功名利禄这些东西,该看淡的,也应该看淡了。 年轻时为了事业、为了家庭,我们或许曾在名利场中打拼、周旋。 但到了这个年纪,更应该追求内心的富足与安宁。
有些“热闹”的场合,看似高端,实则充满了功利色彩和虚荣攀比。 比如,某些所谓的“精英”聚会,人人都在谈论投资、地位、人脉。 谁又换了豪车,谁又买了别墅,谁的孩子进了名校…… 身处其中,很容易被那种焦虑和浮躁的气氛感染。
别人都那么“成功”,自己是不是太“失败”了? 这种无谓的比较,只会徒增烦恼,甚至可能引发心理失衡。 你本来过得挺安逸,一攀比,幸福感可能就荡然无存了。
更危险的是,有些打着“投资理财”、“高端人脉”旗号的圈子,可能隐藏着陷阱。 一些不法分子,专门盯着老年人的养老钱。 他们把聚会搞得光鲜亮丽,用各种“高回报”、“内部消息”来诱惑你。 一旦你被那种“发大财”的热闹气氛冲昏头脑,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可能就打了水漂。这样的案例,我们身边还少吗?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 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 他笔下的世界,没有官场的倾轧,没有名利的纷扰,只有自然的淳朴和内心的宁静。 陶渊明的选择,在当时或许被视为“异类”,但却为后世无数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树立了榜样。 他告诉我们,生活的价值,并不在于拥有多少外在的标签,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平和。
过了55岁,我们更应该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是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三五知己的真诚交往?还是一个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的爱好? 这些,都比那些虚无缥缈的名利、面子,来得更实在,更长久。
远离那些让你感到焦虑、压迫、需要不断伪装和攀比的圈子吧。把时间和精力,留给真正关心你、让你感到舒服自在的人。 去培养一项爱好,养花、钓鱼、书法、跳舞…… 去读一本好书,与智者对话。 去陪伴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这些,才是属于我们这个年龄段,最真实、最滋养的热闹。
繁华落尽见真淳,淡泊名利养精神。
结尾:
《菜根谭》里说:“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这句话真是充满了人生智慧。
过了55岁,少去是非之地、高风险之地、名利之地凑热闹,不是让我们变得冷漠孤僻,而是让我们学会“冷眼观热闹”。 用一种更清醒、更理智的态度,去审视那些所谓的“热闹”。 看清楚哪些热闹背后是空虚,哪些热闹暗藏着风险,哪些热闹会消耗我们宝贵的能量。
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智慧。 是懂得人生下半场,精力有限,时间宝贵,应该用在更值得的人和事上。 是明白内心的安宁与平静,远比外界的喧嚣和认同,来得更重要。 是领悟生活的真谛,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感受多深。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告别社交,把自己封闭起来。 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喝茶聊天,交流心得; 和家人一起旅游散步,共享天伦; 参加社区组织的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 这些温暖、真诚、健康的“热闹”,依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关键在于区分,在于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知道什么“热闹”可以凑,什么“热闹”必须躲。
人生就像一本书,年轻时我们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到了后半段,我们更应该注重字里行间的韵味,和那份阅尽千帆后的从容与淡定。
愿每一位走过半生的朋友,都能拥有这份智慧与清醒。懂得适时远离无谓的热闹,为自己的身心撑起一片宁静的空间。
在那里,我们可以更好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可以更从容地享受生活的点滴美好,可以更健康、更平安地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
人生下半场,请为自己活一次,远离无谓的热闹,拥抱真正的安宁与幸福。
来源:批墙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