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之前,任何一个政权对西南的控制都比不上蜀汉,包括汉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2 14:58 1

摘要:通过对历朝历代的比较,忽然发现蜀汉(221年—263年)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尤其是诸葛亮南征后对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的治理,是中国古代在改土归流(明清时期废除土司、改设流官)之前对西南边疆最具系统性和实效性的统治,甚至元朝与之相比都要逊色三分。

通过对历朝历代的比较,忽然发现蜀汉(221年—263年)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尤其是诸葛亮南征后对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的治理,是中国古代在改土归流(明清时期废除土司、改设流官)之前对西南边疆最具系统性和实效性的统治,甚至元朝与之相比都要逊色三分。

七擒孟获剧照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改益州为建宁,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由此南中七郡(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形成,保留归顺的夷帅(如孟获)参与地方管理;然后将南中青壮编入“无当飞军”,并将其家属迁至蜀中,削弱地方反抗基础;征收南中金银、战马、耕牛补充蜀汉国力。启用南中大姓为官吏,比如提拔建宁郡爨习为领军,牂柯郡孟琰为辅汉将军,孟也封为获御史中丞,在利用当地大族稳定统治的时候也派流官对南中进行治理,比如张嶷就治理越巂郡十五年,在此期间张嶷恩威并施,深得当地夷汉百姓爱戴,在回调成都后当地百姓十分不舍,扶着张嶷的车痛哭挽留,甚至有百余当地头目跟随着张嶷来到成都加入蜀汉军队。

南中七郡 图片来自网络

西汉时期疆域 图片来自网络

两晋南北朝:两晋时期西南地区沿袭蜀汉制度,但没有像诸葛亮、张嶷、马忠等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之后南北朝时期西南地区的军事力量主要由当地豪强和地方势力组成。中央政府难以直接派遣大军驻守,导致对西南地区的军事控制力较弱。地方势力往往自成体系,与中央政府形成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隋唐:隋朝时期虽然派名将史万岁平定了云南爨氏家族的叛乱,但未能完全稳定云南地区的统治,最终撤销了南宁州总管府,放弃了对该地区的直接管理。唐朝建立后依然是依靠爨氏在西南维持羁糜统治,并扶持南诏,到后来南诏逐渐强大,开始脱离唐朝控制,建立了地方政权,自此直到蒙元之前,西南地区经历南诏、大长和、大义宁、大理等地方政权,基本只是维持与中原王朝的宗藩关系。

南诏国疆域 图片来自网络

大理国位置图 图片来自网络

蒙元:1254年,蒙元时期的忽必烈灭亡大理国,结束了大理国的独立状态。元朝在云南设立了行省制度,派宗王驻扎并与当地段氏政权联手,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在云南修路、架桥、设驿站,加强了大西南内地的联系,直到元朝灭亡时,身在云南的梁王依旧抵抗明军到1382年,但蒙元时期大理段氏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自元朝开始的土司制度更是让西南地区诞生了一个个的“土皇帝”。综合来看,蜀汉和蒙元对西南的控制力度各有千秋。

元代云南行省 图片来自网络

明清:明朝初期消灭梁王之后,派沐英世代镇守云南,并派藩王就藩维持统治,但土司制度还是要等到明朝中期的大规模“改土归流”才开始削弱,经过明清两代,到了清朝中期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与内地制度基本统一,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和民族观开始形成。

蜀汉对南中的有效控制高度依赖诸葛亮和地方将领的的个人权威,在蜀汉末期的几年对西南地区治理力度逐渐衰退,在蜀汉即将亡国时,刘禅的官僚集团都反对撤退到南中地区保存实力的方案,说明蜀汉统治集团还是对西南地区的势力有所忌惮。

改土归流 图片来自网络

蜀汉对西南的控制可视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一次高峰,其通过军事威慑、羁縻统治与资源整合,在短期内实现了远超汉唐的实效性。然而,由于蜀汉国祚短暂(仅42年)及后续政权更迭,加之具有个人影响力的诸葛亮等人先后去世,这种控制未能长期维持。直至元朝建省和明清改土归流,中央王朝才逐渐实现对西南的实际掌控。

来源:尤里的爸爸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