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中世纪,你是不是只想到“黑暗与落后”?但考古发现却告诉我们,中世纪人早已创造出无数惊艳的文物。有人在英国停车场下挖出了理查三世的遗骸,有人用金属探测器找到盎格鲁-撒克逊的宝藏;有的文物镶满黄金,一出土就震撼全场;有的只是不起眼的日常小物件,却藏着中世纪人的
提到中世纪,你是不是只想到“黑暗与落后”?但考古发现却告诉我们,中世纪人早已创造出无数惊艳的文物。有人在英国停车场下挖出了理查三世的遗骸,有人用金属探测器找到盎格鲁-撒克逊的宝藏;有的文物镶满黄金,一出土就震撼全场;有的只是不起眼的日常小物件,却藏着中世纪人的生活智慧。想知道1500年前的佛教法轮有多精美?800年前的黄金酒勺又长什么样?接下来,我们就带你见识这些让人忍不住惊叹“哇”的中世纪珍宝。
历史无处不在,常常埋藏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中,但不是每天都能在自家后院或繁忙公路旁,挖出一批中世纪文物。
不过,这样的奇迹确实发生过:1485年,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思战役中阵亡,但其遗体直到2012年才在英国莱斯特的一个停车场下被发现;而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重要、规模最大的一批文物,是由一位业余寻宝者用金属探测器找到的。
无论是有意挖掘还是偶然发现,人们已经出土了许多极其酷炫的中世纪文物。有些文物镶满黄金,历经数百年仍光彩夺目,一眼就能让人惊叹;有些则是小巧的日常饰品,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明白其重大价值。
但无论哪种,都该让人心生感慨:“哇,这也太神奇了!”
在瑞典发现的这批维京玻璃桌游棋子,造型精致,色彩保存完好,为我们揭示了维京人的日常娱乐生活。
这些棋子由透明或彩色玻璃制成,表面有简单却生动的纹路,推测用于当时流行的棋盘游戏,类似现代的国际象棋或骰子游戏。
它们的出土,打破了“维京人只懂征战”的刻板印象——原来他们也会在闲暇时,通过桌游消磨时光,享受轻松的社交时刻。
这些小小的玻璃棋子,成为了了解维京人非战斗生活的重要窗口。
萨顿胡头盔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著名的文物之一,也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中世纪头盔,出土于英国萨福克郡的萨顿胡船葬墓。
头盔以青铜为基底,表面镶嵌着黄金和珐琅,雕刻着复杂的图案,包括动物纹样和武士形象,既展现了精湛的金属工艺,也象征着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它的结构设计十分巧妙,不仅能保护头部,还能覆盖面部和颈部,是当时军事技术与艺术审美结合的巅峰之作。
由于保存完好,它成为了研究盎格鲁-撒克逊军事、文化和工艺的“活化石”,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参观。
1361年,瓦尔德马尔·阿特达格入侵维斯比(今属瑞典),这场战役留下了大量伤亡者遗体。其中一具遗体至今仍穿着完整的锁子甲,仿佛“瞬间被定格”的战士。
这套装甲由数千个小铁环编织而成,虽然历经数百年锈蚀,但整体结构依然清晰,能看出当时锁子甲的制作工艺——每个铁环都经过精细锻造和连接,既灵活又能抵御武器攻击。
遗体和铠甲的发现,为研究中世纪晚期的军事装备、战役规模以及战士的作战状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证据。
当人们看到这具“穿着铠甲的遗骸”时,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战役的惨烈与悲壮。
查理曼大帝胸像:装着头骨顶部的“神圣象征”这尊查理曼大帝胸像制作于14世纪,是中世纪最重要的肖像文物之一,更为特殊的是,胸像内部存放着查理曼大帝头骨的顶部碎片,被视为“神圣 relic”。
胸像以黄金和宝石装饰,面部细节精致,还原了查理曼大帝的威严形象,衣袍上雕刻着宗教符号和花纹,体现了当时“王权与神权结合”的理念。
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政治与宗教的象征——通过存放查理曼的遗骨,胸像成为了“连接现世与神圣”的载体,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权力传承的信物。
如今,这尊胸像收藏于德国亚琛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文物中的“国宝级”珍品。
在伦敦的一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一具500年前的骨架,其脚上的皮靴竟保存完好,为我们揭示了中世纪普通人的鞋履风格。
这双皮靴由厚实的牛皮制成,鞋头略尖,鞋底有简单的防滑纹路,靴筒到脚踝处,通过针线仔细缝合,能看出当时制鞋工艺的成熟。
皮靴的尺寸和款式,反映了中世纪人的脚型特征和日常需求——既适合行走,又能在寒冷天气中保暖,是当时城市居民的常见鞋款。
它的出土,让我们得以摆脱对中世纪“只有贵族有精美服饰”的印象,看到普通人生活中“实用又耐用”的日常用品。
这根象牙权杖制作于中世纪晚期,杖身雕刻着圣奥拉夫(挪威 patron saint)的形象,周围缠绕着 foliage( foliage,树叶纹样),工艺极其精细。
象牙材质本身十分珍贵,需要从遥远的非洲或亚洲进口,而雕刻师通过细腻的手法,将圣奥拉夫的神态和衣褶刻画得栩栩如生,树叶纹样则象征着“生命与神圣”,与宗教主题完美融合。
这类权杖通常由神职人员在宗教仪式中使用,是身份和信仰的象征,其精湛的工艺,代表了中世纪象牙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之一。
它的存在,证明了中世纪宗教用品不仅有“神圣意义”,还兼具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件1500年前的佛教法轮(Dharmachakra),是中世纪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可能来自中亚或东亚地区,见证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法轮由青铜制成,表面有八个 spokes,象征着佛教的“八正道”,轮缘刻有佛教经文和吉祥纹样,虽然部分文字已模糊,但整体造型仍清晰可见。
在佛教文化中,法轮是“佛陀说法”的象征,代表着智慧与解脱,这件文物的制作工艺精湛,能看出当时佛教艺术的成熟与规范。
它的出土,为研究中世纪佛教的传播路线、艺术风格以及宗教仪式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是不同文明交流的见证。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天球仪:中世纪的“天文智慧”这件天球仪制作于伊斯兰黄金时代(约8-13世纪),是中世纪天文学的杰出成果,展现了伊斯兰世界在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天球仪以黄铜为基底,表面刻有精确的星图、星座名称以及天文坐标,通过转动天球仪,能模拟天体运行轨迹,用于天文观测和教学。
它的制作需要深厚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刻度的准确性甚至能与近代早期的天文仪器媲美,体现了伊斯兰学者对“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
这件天球仪不仅是科学仪器,还是艺术珍品——表面的花纹和文字雕刻精美,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是伊斯兰黄金时代“知识繁荣”的缩影。
这件新娘匣(Bridal Casket)制作于13世纪的欧洲,是贵族女子出嫁时的陪嫁品,匣身描绘了希腊神话中“帕里斯的生平”故事,包括“帕里斯裁判”“海伦私奔”等经典场景。
匣子由木材制成,表面镶嵌着象牙和彩色玻璃,通过浮雕和彩绘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历经数百年仍未褪色。
在中世纪,新娘匣不仅是存放首饰和嫁妆的容器,还承载着“教育意义”——通过神话故事,向新娘传递“美德与爱情”的观念,是当时贵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的出土,让我们得以了解中世纪贵族的婚姻习俗、审美偏好以及对古典文化的传承。
这把黄金酒勺距今已有800年历史,出土于欧洲贵族墓葬,是中世纪奢华生活的直接见证。
酒勺由纯金打造,勺头呈椭圆形,勺柄上雕刻着藤蔓和花卉纹样,末端有一个小巧的圆环,方便悬挂或握持,工艺精致,尽显贵族气派。
在中世纪,黄金餐具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只有顶级贵族才能使用,而这把酒勺的用途,推测是在宴会中舀取葡萄酒或其他饮品,是贵族社交场合的“炫耀性物品”。
它的保存完好,让我们得以看到中世纪黄金工艺的精湛,也感受到当时贵族生活的“精致与奢华”。
这串象牙念珠制作于中世纪晚期,每颗念珠上都雕刻着象征“生命无常”的图案,如骷髅、沙漏、枯萎的花朵等,是当时“死亡文化”的体现。
象牙念珠质地温润,雕刻细腻,每一个图案都有深刻的寓意——骷髅代表“死亡不可避免”,沙漏象征“时间流逝”,枯萎的花朵则暗示“生命短暂”,提醒使用者“珍惜当下,虔诚信仰”。
在中世纪,念珠是基督徒日常祈祷的重要工具,而这串念珠的特殊之处在于,它通过“直面死亡”的图案,传递“宗教救赎”的理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它不仅是一件宗教用品,更是中世纪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让我们得以了解他们的信仰与价值观。
在一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墓葬中,出土了多件保存完好的陪葬珍宝,包括黄金首饰、青铜器皿、玻璃珠等,这些物品被认为是“陪伴死者通往来世”的财富。
其中,黄金项链由多个金片和宝石串联而成,工艺复杂;青铜碗表面有精美的浮雕,描绘着狩猎场景;玻璃珠则色彩鲜艳,可能来自遥远的罗马或中东地区,是贸易交流的证据。
盎格鲁-撒克逊人相信“来世存在”,因此会将死者生前的珍贵物品一同下葬,希望他们在来世仍能享受财富和地位,这些陪葬品也反映了死者的社会身份和当时的工艺水平。
这批珍宝的出土,为研究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丧葬习俗、社会结构以及贸易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这件水晶黄金圣物匣制作于中世纪,用于存放抹大拉的马利亚(基督教重要 saint)的一颗牙齿,是当时宗教 relic 崇拜的重要载体。
圣物匣以黄金为框架,镶嵌着透明的水晶,通过水晶可以看到内部存放的牙齿,匣身装饰着宝石和宗教符号,如十字架、天使形象等,极尽奢华,象征着 relic 的“神圣性”。
在中世纪,宗教 relic 被认为具有“神奇力量”,能治愈疾病、带来祝福,因此存放 relic 的圣物匣也制作得极为精美,既是“保护 relic 的容器”,也是“宗教信仰的象征”。
这件圣物匣的工艺代表了中世纪黄金和水晶加工的最高水平,也是当时“relic 崇拜”盛行的直接证据。
格洛斯特烛台是英国中世纪最著名的金属工艺品之一,制作于12世纪,以青铜为材质,表面有复杂的镂空雕刻和珐琅装饰,造型精美绝伦。
烛台高约1.8米,分为多个层次,每层都雕刻着宗教人物和植物纹样,包括使徒、圣徒以及缠绕的藤蔓,细节丰富,立体感强,点燃蜡烛后,光影透过镂空部分投射出来,营造出神圣的氛围。
它最初用于格洛斯特大教堂,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照明工具,后来成为王室和教会的珍贵收藏品,其工艺之精湛,让后世工匠难以复制。
格洛斯特烛台不仅是一件实用器物,更是中世纪金属工艺的“巅峰之作”,展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审美。
德文郡狩猎挂毯制作于15世纪,长约10米,宽约1.5米,描绘了中世纪贵族猎熊的场景,是当时世俗艺术的杰出代表。
挂毯以羊毛为原料,通过多色丝线编织而成,画面中,贵族们骑着马,带着猎犬,手持长矛围攻熊群,背景还有森林、城堡和侍从,生动还原了中世纪贵族的狩猎活动。
狩猎在中世纪是贵族的重要娱乐和社交活动,也是“勇气与地位”的象征,挂毯不仅记录了这一活动,还通过色彩和构图,展现了当时的服饰、武器和自然环境。
它的保存完好,为研究中世纪贵族生活、服饰文化以及狩猎习俗提供了“活灵活现”的图像资料,是中世纪挂毯艺术中的珍品。
这件手臂形圣物匣制作于中世纪晚期,整体造型为一只“人类手臂”,内部存放着圣菲亚克(爱尔兰 saint)的手臂 relic,是当时流行的“身体部位形圣物匣”的典型代表。
圣物匣以黄金和珐琅为主要材质,手臂的皮肤部分由象牙制成,手指关节清晰可见,指甲上还镶嵌着细小的宝石,手掌心刻有十字架图案,象征着“神圣与信仰”。
这种“模仿身体部位”的圣物匣设计,旨在让信徒更直观地“感受 saint 的存在”,增强宗教信仰的感染力,是中世纪 relic 崇拜中“将信仰具象化”的重要方式。
这件圣物匣的工艺精湛,细节逼真,既是宗教用品,也是一件极具创意的艺术品。
这件水罐(Aquamanile,中世纪用于洗手的容器)制作于13世纪,造型为亚里士多德与菲利丝的形象,取材于中世纪流行的“亚里士多德臣服于菲利丝”的寓言故事。
水罐以青铜铸造,亚里士多德跪地,菲利丝骑在他背上,两人的神态和服饰刻画生动,既符合寓言故事的情节,又带有一定的幽默感,反映了中世纪人对“智慧与欲望”关系的思考。
在中世纪,Aquamanile 常用于宗教仪式或贵族宴会前的洗手环节,而这件水罐的特殊之处在于,它通过“寓言故事”传递道德教训,让实用器物兼具“教育意义”。
它的出土,为研究中世纪的寓言文化、金属工艺以及日常生活习惯提供了独特的实物证据。
这件鞋子形状的圣物匣,用于存放圣玛格丽特(基督教中“孕妇的保护 saint”)的遗物,制作于中世纪晚期,设计精巧,充满宗教寓意。
圣物匣以木材为基底,表面覆盖着皮革和刺绣,模拟鞋子的造型,鞋面上绣有宗教图案和祈祷文,鞋带部分可以打开,内部存放着圣玛格丽特的头发或衣物碎片等 relic。
按照中世纪的信仰,将这件“鞋子圣物匣”悬挂在孕妇床头,能祈求圣玛格丽特保佑母婴平安,是当时孕妇的“护身符”,反映了中世纪人对“生育安全”的重视和宗教信仰的生活化。
这件圣物匣虽然小巧,却承载着中世纪人的“生命信仰”,是宗教与日常生活结合的生动例证。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