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矛头直指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问题。这场行动,不仅是“清朗”在汽车领域的具体落地,更精准切中了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数字化营销中的顽疾。
9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矛头直指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问题。这场行动,不仅是“清朗”在汽车领域的具体落地,更精准切中了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数字化营销中的顽疾。
新能源汽车行业自诞生起,就带有浓厚的互联网基因。一方面,不少车企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方式高度借鉴了互联网行业,除了造车、卖车,企业还致力于构建“人、车、生活”的生态圈。另一方面,车企创始人或高管纷纷走到台前,通过社交媒体、直播等方式,直接为产品代言和造势,汽车营销进入“掌门人转型做网红”的新时代。
然而,互联网基因带来了高用户黏性、多元盈利模式的巨大优势,也使舆论环境更为复杂。粉丝经济演变为饭圈文化,正常的产品讨论往往激化为非理性的品牌对立,更严重的是,这种环境为黑公关、黑水军的泛滥提供了温床。从“网络黑嘴”刻意编造、拼接涉企虚假负面信息,到“测评博主”通过虚假测评要挟车企提供“保护费”,再到车企之间相互抹黑、打压,甚至有企业高管亲自“拉踩”引战……互联网的放大器效应,让这些乱象的危害呈几何级数增长。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本是市场活力的体现。但当竞争从产品创新、技术突破、服务升级,转向相互诋毁、恶意攻击、编造谣言时,就已变质成耗费大量资源的恶性“内卷”。“企业、产业的培育可谓千辛万苦,而非理性竞争毁掉一个企业,毁掉一个产业,可谓一夜之间,我们绝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工信部在回答行业治理问题时的这段话,一语道破新能源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深层危害。
对车企来说,相比造车需要投入数百亿研发资金,黑公关、黑水军成本极低却危害极大。在成熟黑灰产业链和AI技术的加持下,网络“口水仗”有着极大的现实杀伤力,尤其是在新车发布关键节点集中出现的负面舆论,往往给车企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近些年,车企不断升级维权手段和打击力度,法务部纷纷上线,重金悬赏令频出,但哪怕最终能够得到赔偿,也难以弥补精力和资产的损失。对行业来说,新能源车企正处于各类新技术更新迭代的关键期,仍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当某些车企发现雇佣水军攻击对手的成本远低于投入技术创新时,就会铤而走险选择捷径。被波及的其他企业被迫“贴身肉搏”,陷入不跟进就会吃亏的零和博弈陷阱。在这种环境下,车企不得不将大量资源从研发和创新中抽离,转投到网络攻防战中,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拖累了整个行业的创新步伐。
要实现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培育全球化竞争力,不仅要剑指车企无序“价格战”和账期拖欠等显性问题,也要致力于营造清朗的外部舆论环境。整治黑公关、黑水军,就是要让市场竞争回归本质,让创新、产品、服务重新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当企业不再担心被恶意中伤,当消费者不再被虚假信息误导,汽车行业才能在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中,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襄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