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是我们最熟悉又最神秘的存在。为什么考试前的时间慢得像蜗牛,而放假时却快得像火箭?为什么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会让人心跳加速?朱锐教授的论文《生命图像中的时间和意识》,用哲学和脑科学的视角,带我们揭开时间与人类意识的奇妙关系。
在一定情形下,人的意识有把空间关系时间化的倾向,或者说,时间是意识对空间关系在特定情形下的解释。
时间,是我们最熟悉又最神秘的存在。为什么考试前的时间慢得像蜗牛,而放假时却快得像火箭?为什么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会让人心跳加速?朱锐教授的论文《生命图像中的时间和意识》,用哲学和脑科学的视角,带我们揭开时间与人类意识的奇妙关系。
一、时间的“双重身份”:科学家VS普通人的战争
科学家的时间就像钟表一样精准,但冷冰冰的。科学家说,时间只是宇宙事件的“顺序标签”。就像电影胶片上的每一帧画面,过去、现在、未来其实早已存在,时间的流动感是假的(类似《星际穿越》中的五维空间)。你可以想象你写日记时给每页标上日期,这本日记的“时间”就是页码,没有“流动”一说。
普通人的时间就像河流一样奔腾,是充满温度的。我们感受到的时间是鲜活的——考试前的紧张、毕业季的感伤、对未来的期待,都让时间有了“方向”和“情绪”。
科学家说时间不流动,但我们的生命却完全被“时间感”支配。朱锐教授认为,这是人类意识创造的“生命时间”。
二、大脑如何“发明”时间?
大脑是“剪辑师”,它把把碎片拼成故事。你的大脑会把零散的经历(比如吃早饭、上课、打球)自动按顺序排列,编成“我的一天”这个故事。大脑中的“海马体”(记忆中心)和“前额叶皮层”(计划中心)联手,把事件贴上“过去”“现在”“未来”的标签。
大脑给时间配上“情感滤镜”,同一段时间,快乐时觉得短,痛苦时觉得长(比如等公交的5分钟VS打游戏的5分钟)。大脑会给时间“染色”。当你害怕时,杏仁核(情绪中心)会拉长你的主观时间;当你专注时,大脑会忽略时间流逝。
三、时间与生命的意义:为什么我们需要“幻觉”?
没有时间感,我们的生命会崩塌。设想如果人类像机器人一样只感知“客观时间”,会发生什么?没有怀旧、没有焦虑、没有计划,生命变成冰冷的程序。正是时间的“流动幻觉”,让我们能回忆童年、规划人生、感受爱与遗憾——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死亡是时间的“休止符”。如果时间不流动,死亡还有意义吗?朱锐认为,死亡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我们感知到时间在流逝。它像沙漏里的沙子,提醒我们“生命有限,所以要活出价值”。
四、脑洞实验:你能“欺骗”时间吗?
我们可以暂时冻结时间,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比如画画、弹琴),进入“心流”状态,大脑会暂时关闭时间感知。此时前额叶皮层减少对时间的监控,让你觉得“时间消失了”。
我们可以穿越时间,闭上眼睛回忆过去或想象未来,你的大脑其实在模拟“穿越”——这是人类独有的超能力!但是,请别滥用这个能力!总活在过去会抑郁,总幻想未来会焦虑,把握好“当下”才是关键。
总的来说,时间是我们人脑的“艺术品”。时间既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更是人类意识的杰作。它像一幅大脑绘制的动态画,虽然不符合物理定律,却让生命有了温度、故事和意义。下次当你觉得“时间不够用”时,不妨想想——不是时间在追赶你,而是你在用时间书写自己的生命史诗。
时间可能是幻觉,但它让我们成为会哭会笑、会爱会痛的人类。
来源:南鹿科学汇